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知名项目

震东社区的移民来自哪里

在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坐落着广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震东社区。这里聚集了来自隆安县10个乡镇的5847户、约2.5万名搬迁群众,他们曾是石漠化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困境中的典型代表。2018年搬迁完成后,这片土地上不仅矗立起崭新的居民楼,更承载着全县三分之一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希望。震东社区的移民来源,既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缩影,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生态脆弱区域人口迁徙的典型案例。

一、地理来源:隆安县的贫困山区

震东社区的移民主要来自隆安县下辖的南圩镇、城厢镇、布泉乡等9个石漠化严重乡镇。根据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数据,隆安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90%的乡镇被列入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部分村屯甚至面临季节性饮水困难。

以城厢镇四兴村搬迁户赵丽红为例,搬迁前全家五口人蜗居在30平方米的土坯房,主要依靠玉米种植和零工维持生计。类似的困境普遍存在于各移民原住地:南圩镇帮宁村村民杨明贵曾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屋损毁,布泉乡的隆国营因视力障碍难以适应山区生活。这些分散在喀斯特地貌中的贫困村寨,构成了震东社区移民的主要来源。

二、搬迁动因:生态与政策的双重驱动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是搬迁的核心动因。隆安县石漠化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49.7%,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导致传统农业难以为继。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中,将隆安县列为重点实施区域。

政策推动方面,隆安县创造性实施“三个一”工程(一个家、一个学位、一个岗位),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筹集搬迁资金。如布泉乡采取整屯搬迁模式,将零散居住的52户村民集中安置。这种由主导的系统工程,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更通过配套产业园区和粤桂小学建设,构建起完整的城镇服务体系。

三、人口构成:多民族与多代际融合

社区内壮族人口占比达95.23%,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法院系统配备“双语法官”,社区文艺队融合山歌、壮锦等传统元素,如杨明贵组建的文艺队包含壮、瑶、汉多民族成员。这种文化多样性既保留原乡特质,又促进新社区的文化认同。

震东社区的移民来自哪里

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特征:青壮年劳动力占62%,主要通过“小梁送工”模式实现灵活就业;老年人口占比18%,依托“夕阳红幸福工坊”参与手工制作;未成年人口占20%,全部实现就近入学。多代际人口的结构优化,推动社区从生存型安置向发展型社区转型。

四、社会融入:从物理迁移到心理归属

社区通过“网格化+单元长”管理模式加速融入进程。78名单元长负责收集社情民意,法院设立的巡回法庭年均化解纠纷34起。2021年数据显示,物业纠纷调解成功率从搬迁初期的43%提升至89%,显示出基层治理的有效性。

就业服务成为融入关键抓手。“小梁送工”模式日均输送劳动力700余人,配套产业园区提供岗位1000余个。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第五期产业扶持基地带动人均月增收2300元,就业稳定性达81%。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成功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

总结与展望

震东社区的移民来源研究揭示了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逻辑:通过地理空间重构打破贫困代际传递,依托系统化公共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未来研究可聚焦三方面:一是移民二代的社会适应追踪,二是民族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路径,三是安置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震东经验表明,只有将人口迁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震东社区的移民来自哪里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