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大安移民区村委会
在粤西阳春市河西街道的青山绿水间,大安移民区承载着近七千名水库移民的安居梦想。自2015年纳入广东省第二批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以来,这片土地经历了从“避险搬迁”到“安居乐业”的深刻蜕变。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单元,大安移民区村委会在市委市“以人为本”的政策指引下,以三期搬迁工程为抓手,统筹征地拆迁、民生保障与社区建设,谱写了移民安置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一、搬迁安置与规划实施
大安移民区的二次搬迁源于大河水库移民的历史遗留问题。2007年省委省会议纪要明确整体搬迁后,村委会在2015年成功争取到省级试点资格,通过《避险解困实施方案》将273户危险区居民和1086户风险区居民纳入三期安置计划。安置点选址河西街道升平村高坡自然村,规划总用地421亩,配套建设学校、市场、公园等18类公共设施,形成“居住-服务-产业”三位一体的社区空间结构。
在具体实施中,村委会创新采用“基建+移民自建”模式:统一完成地质勘探、场地填土及房屋基础工程,移民通过宅基地面积类型抽签确定建房位置,自主完成房屋上层建设。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建筑质量标准化,又尊重了移民个性化需求。截至2017年3月,已完成总投资9145万元的56.9%,莲平小学、市政道路等5项工程同步推进,展现“民生工程加速度”。
二、社区治理与群防群治
面对搬迁过程中复杂的社会治理挑战,村委会联合河西派出所构建“警务室+义警”双层防控体系。依托3个警务室和51个最小应急单元,实现16个村居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民警与“一警两辅”驻村工作机制使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0%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春州义警”队伍的培育——这支由105名退休干部、企业家组成的志愿队伍,承担治安巡逻、反诈宣传等职能,2023年协助降低盗窃案件发案率67%,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实践。
在纠纷调解机制上,村委会借鉴“1+6+N”模式,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司法、民政等部门力量。针对搬迁补偿、宅基地分配等高频矛盾,设立专项调解委员会,建立“30分钟响应-48小时处置”快速通道。数据显示,该机制使涉迁信访量下降40%,实现“小事不出安置点,大事不出街道”的治理目标。
三、民生保障与政策落实
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转移,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村委会通过“就业-教育-医疗”三网联动夯实民生基础:在就业扶持方面,开展建筑技能、家政服务等培训37场,帮助823名移民实现本地就业;教育配套方面,投资3800万元建设莲平小学,解决1800名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医疗保障方面,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市人民医院建立远程诊疗系统,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通三甲”。
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村委会建立“双台账”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移民信息数据库精准识别低保户、残障人士等357户,量身定制安置方案。例如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电梯公寓优先选房权,为贫困户争取每户2.8万元建房补助,确保“搬迁路上不落一人”。
四、发展转型与未来展望
从“生存型安置”向“发展型安置”转型是大安移民区的核心命题。村委会依托毗邻阳春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移民创业园,吸引电子配件、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统计显示,园区首期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预计带动移民家庭年均增收3.6万元。同时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建成500亩生态茶园,打造“移民安置+生态旅游”产业链。
面对未来发展,仍需破解三大课题:一是资金缺口问题,当前74.3%的征地完成率与56.9%的投资进度显示资金筹措压力仍存;二是社区融合问题,新移民与原住民间文化差异需要更系统的交流机制;三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将短期政策红利转化为长效发展动能。建议下一步加强政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移民文化节等交流平台,并探索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
大安移民区的实践证明,水库移民安置不仅是居住空间的迁移,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场。通过党建引领、民生兜底、治理创新的三维发力,村委会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民生福祉。未来,随着三期工程的全面竣工,这片土地有望成为粤西地区移民安置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阳春经验”。
article-content {
line-height: 1.8;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padding: 20px;
article-content h2 {
color: 2c3e50;
border-bottom: 2px solid 3498db;
padding-bottom: 10px;
margin: 30px 0 20px;
article-content p {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