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移民搬迁后续扶持
镇安县作为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县,通过创新推行“三五”后续扶持机制,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在就业、生活融入和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以下是其核心举措及成效的综合分析:
一、聚焦就业增收:划分“五种类型”精准施策
镇安县根据搬迁群众的劳动能力与意愿,将就业帮扶细化为五类,实现精准匹配:
1. 外出务工型:通过技能培训、交通补贴等措施,组织1.1万人转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5000元。
2. 社区工人型:在安置点配套58个社区工厂(如电子加工、服装生产),带动2680人就地就业,兼顾家庭照料。
3. 三产服务型:对有经营能力的群众开展“点餐式”培训,扶持1120人创业,涉及餐饮、旅游服务等领域。
4. 传统农民型:流转原居住地土地发展桑园、茶园等产业,为2060人提供农业就业机会,叠加产业补助和技术服务。
5. 兜底保障型:对无劳动能力的2066人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二、改善生活融入:配建“五小设施”满足需求
针对搬迁群众的生活痛点,镇安县在安置点配建五大便民设施:
1. 小菜园:流转158亩耕地低价租赁,解决4128户“吃菜难”问题。
2. 小库房:利用闲置土地建设1.2万平方米仓储空间,方便2350户存放农具。
3. 小超市:鼓励群众自办超市86个,实现就近购物。
4. 小公墓:为31个城镇安置点配建公墓,解决传统丧葬需求。
5. 小理事场所:设立58处红白理事场所,规范婚丧事务管理。
三、强化社区治理:落实“五项措施”保障权益
通过系统性治理措施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
1. 盘活“三类地”:鼓励流转原居住地耕地、林地及腾退复垦地,增加租金收入,并完成7881户安置房确权颁证。
2. 推行“双簿制”:保留原籍户口簿与迁入地居住簿,确保搬迁群众在原籍和安置地双重享受惠民政策。
3. 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简化办事流程。
4. 片区化治理:采用“片长+楼长+单元长”管理模式,覆盖59个安置点,划分86个片区。
5. 多元化物业管理:探索委托代管、市场服务等模式,实现安置点物业管理全覆盖。
四、长效机制与成效
1. 政策保障: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及41个配套文件,统筹各部门资源。
2. 产业支撑:建设云镇中小企业孵化园、苏陕协作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通过订单农业、社区工厂等带动就业。
3. 社会认可:该机制获省长批示肯定,并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
4. 民生改善:全县8043户27399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安置点基础设施满意度显著提升。
镇安县通过“三五”机制的系统性设计,将就业帮扶、生活配套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短期安置问题,更通过产业培育和权益保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尤其在山区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中具有示范意义。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