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级层面做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申报工作,需结合政策要求、民主程序及项目管理规范,以下是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综合多个地区政策及实践经验整理:
一、项目前期准备与立项
1. 纳入规划与项目库筛选

确保申报项目已列入地方“十四五”或中长期移民后扶项目规划库,优先选择与移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类项目,如水利设施、道路建设、产业开发等。
示例:阿拉善盟通过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确保项目符合移民安置区实际需求。
2. 民主程序与意见征求
组织村民(移民)代表大会讨论项目计划,明确建设内容、规模及受益范围,形成会议记录并表决通过。需确保移民代表参与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30%。
操作要点:公示拟申报项目(如项目名称、预算、建设地点等),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收集反馈意见。
3. 可行性调研与方案编制
开展实地勘察,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工程量清单、设计图纸、预算表(需注明资金来源及分配比例),并评估项目对移民村发展的长期效益。
案例:广东要求基建类项目前期工作需达到“资金下达即可实施”的深度,减少后续变更风险。
二、材料申报与审批流程
1. 申报材料清单
必备文件: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记录、项目公示资料(含图片)、实施方案(含设计图及预算)、可行性分析报告、土地及资源使用合规证明等。
特殊要求:发包项目需附招标文件(如评标记录、合同样本),自建项目需提供施工日志、用工记录等。
2. 逐级审核与审批
按“村级申请→镇级初审→县级移民部门复审→联席会议或分管领导终审”流程推进,重点审查项目合规性、资金匹配度及移民受益覆盖面。
示例:浦东新区要求项目方案需经区级联席会议审议并报区分管领导批准。
三、项目管理与监督机制
1. 组织保障与责任分工
镇级需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协调财政、水利等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并监督村级实施过程(如质量验收、资金拨付)。
经验参考:霍山县通过选举移民理事会全程参与施工监管,确保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
2. 资金拨付与风险控制
严格按“进度拨款+质保金预留”模式,资金申请需附村场意见、监理单位签字等材料,并通过“一卡通”等平台确保直达实施主体。
案例:五通桥区通过“月报制”动态监控资金使用,避免挪用或滞留。
3. 档案管理与信息公开
建立项目专项档案(含立项、施工、验收全流程资料),定期在镇、村两级公示资金使用及工程进展,接受移民群众监督。
示例:阿拉善盟对移民人口、资金、项目资产分类建立台账,确保数据可追溯。
四、常见问题与对策
1. 要素制约问题
提前核查土地、环保等政策限制,避免因审批障碍导致项目停滞。如凉州区南营水库项目在申报前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潜在矛盾。
2. 绩效与长效管理
申报时需明确项目后期管护责任主体(如村委会或专业机构),并通过收益分配机制(如资产收益反哺移民村)保障可持续性。
案例:浦东新区通过成立项目公司运营资产,按股权比例分配收益至移民村。
五、政策支持与创新方向
政策衔接:关注省级最新动态(如广东省延长《移民后扶项目管理办法》有效期并优化流程),及时调整申报策略。
创新模式:探索“移民自建+专业指导”模式,降低实施成本;引入竞争性立项机制(如五通桥区争取资金1300万元),提升项目质量。
通过以上流程规范化和材料精细化,镇级单位可提升项目申报成功率,确保移民后扶资金精准落地,切实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具体操作中需结合本地政策(如上海市要求购买资产类项目需区级审批)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