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月牙湖滨河家园移民
在毛乌素沙漠与黄河的交界处,一座名为月牙湖滨河家园的移民村正书写着中国生态移民工程的传奇。自2014年启动“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以来,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3906名村民在此重构生活图景,将昔日的荒芜之地转化为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现代化社区。这里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典范,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造血式”发展的鲜活样本,其经验为全国生态移民工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产业赋能的创新实践
麻编工坊的崛起标志着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2017年引入的麻编非遗项目,通过“村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成功激活了留守群体的经济价值。数据显示,该工坊累计培训450人次,稳定就业7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500-2000元。在工坊里,67岁的马有云用残缺的右腿编织出精美麻艺,而虎海霞从普通农妇蜕变为技术指导员的经历,印证了技能培训带来的身份重构。
多元化产业布局形成协同效应。除麻编产业外,手工剥蒜厂吸纳500余人灵活就业,服装厂实现留守妇女家门口增收,奶牛养殖、红树莓种植等特色农业与地瓜、西瓜等林下经济作物共同构建起立体产业网络。这种“车间进村、岗位入户”的模式,使2021年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1万元,较搬迁初期增长204%。
文化振兴的双向奔赴
非遗传承与社区文化形成共振效应。麻编技艺不仅作为经济载体,更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张璟等非遗传承人通过“订单+回收+包销”模式,将贺兰山岩画、骆驼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使传统手艺焕发新生。工坊内悬挂的“民生在勤”门匾,昭示着从“等靠要”到“主动创”的观念转变。
文化供给激活乡村精神空间。银川市文联组织的端午文化节,将秦腔、花儿民歌与现代歌舞同台呈现,形成“搭台、群众主演”的文化生态。社火表演队、农民诗社等自组织团体的兴起,使移民在物质脱贫后实现精神富足,2020年该村获评银川市“移风易俗示范村”。
生态与经济的协同进化
土地流转释放生态红利。通过3382亩耕地整体流转,村民既获得土地租金,又从劳务输出中获取工资性收入,形成“租金+薪金”双重保障。这种模式使村集体年收入从零突破至33.5万元,生态补偿机制让沙漠边缘的脆弱环境得以休养生息。
循环农业构建绿色发展体系。肉羊养殖场的搬迁入园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麻编原料取自本地亚麻作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闭环产业链。2022年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10亩,地瓜亩产3000斤的实践,证明生态产业化的可行性。
政策驱动的系统变革
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银川市解决政策性移民发展问题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出“一户一策”帮扶机制,通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工具,培育出7个特色支柱产业。驻村工作队推行的“村头板凳会”,以透明决策消除政策误解,使低保认定通过率提升至98%。
数据治理提升施策效能。移民收入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工资性收入(占比71.3%)、经营性收入等结构变化,为产业调整提供依据。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金凤区移民收入达2969元,区域差异缩小至1.9个百分点,印证政策均衡性成效。
月牙湖滨河家园的实践证明,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需要产业造血、文化塑魂、生态增值、政策护航的四维支撑。未来发展中,建议加强电商培训以拓展麻编产品线上渠道,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联盟,并探索碳汇交易等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正如村民李彩军所言:“现在守着家、看着娃、编着麻、挣着钱,这就是小康该有的模样。”这场始于生存需要的迁徙,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