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国家

银川市移民安置国有农场

宁夏银川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移民安置枢纽,通过国有农场与移民政策的深度融合,开创了“垦地协同、产业驱动”的特色发展路径。自上世纪80年代起,银川累计安置政策性移民27.4万人,其中依托国有农场资源构建的移民社区和产业体系,不仅破解了“搬得出、稳得住”的难题,更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一实践,既是国家农垦改革政策的落地体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微观缩影。

一、政策框架与制度创新

银川市移民安置国有农场的核心逻辑,在于打破行政壁垒的体制机制创新。2017年银川市与宁夏农垦集团签署的《协同联动发展工作方案》,首次明确将18个国有农场的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纳入银川市全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划衔接、双政策叠加”。这一顶层设计既解决了农场土地确权难题(如灵武市通过置换解决1200亩土地争议),也为移民社区基础设施的承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制度执行层面,银川创新采用“1+6”专班机制,设立产业发展、土地管理、生态环保等专项工作组。例如土地管理组通过“分类确权”策略,对权属清晰的18.78万亩土地加速颁证,而对争议地块采用“置换+补偿”组合方案,2024年已完成灵武农场4755亩土地的历史遗留补偿。这种精细化操作既保障了国家土地权益,也为移民安置腾挪出发展空间。

二、产业融合与就业驱动

国有农场的规模化优势与移民人力资源的结合,催生出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在贺兰县暖泉农场,依托“枸杞芽菜种植+预制菜加工”产业链,移民户均年增收突破3万元;西夏区兴泾镇通过温棚草莓种植项目,实现200余名移民“家门口就业”。这种“农场供地、企业运营、移民参与”的三方合作模式,使农业产值年增长率稳定在12%以上。

更深层次的产业升级体现在三产融合领域。永宁县玉泉营农场借力葡萄酒庄集群发展文旅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金凤区良田镇试点“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180%。这种从传统农业向“生产+加工+服务”的转型,标志着移民经济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跨越。

三、生态治理与社会重构

在生态维度,银川探索出“以安置促治理”的新路径。针对贺兰山东麓生态脆弱区,通过移民搬迁减少人为扰动,同步实施3万亩防风固建设项目;污水处理领域,沙湖米业等企业通过管网接入城市排污系统,使垦区污水处理率从62%提升至89%。这种生态修复与移民安居的协同推进,使区域植被覆盖率五年间提高15个百分点。

银川市移民安置国有农场

社会事业方面,银川率先完成8个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移交,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纳入属地统筹。以贺兰山农牧场为例,2024年完成危旧房改造665户,并实现供暖管网全域覆盖。更具创新性的是“积分制”治理模式,通过46.3万次文明行为积分兑换,推动移民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土地权益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权属问题始终是移民安置的核心挑战。最高法院2021年判例明确:国有农场土地补偿费归属国家,承包者仅可主张地上附着物补偿。这一裁判规则倒逼银川建立“三级协商机制”,在灵武市奶牛场搬迁中,通过“招拍挂置换+就业安置”组合方案,既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又确保移民获得可持续生计来源。

面向未来,银川正试点“土地证券化”改革。以南梁农场为例,将6000亩枸杞基地评估作价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用于建设移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这种金融工具创新,为破解国有农场发展资金瓶颈提供了新思路,也使移民能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银川市移民安置国有农场

银川移民安置国有农场的实践,成功构建了“政策协同—产业赋能—生态修复—权益保障”的四维模型。数据显示,安置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800元增长至2024年的18200元,社区公共服务覆盖率达93%,土地纠纷案件同比下降41%。这些成效印证了国有农场改革与移民政策耦合的巨大潜力。

未来的深化方向可聚焦三个层面:一是探索“数字孪生农场”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化移民管理;二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碳汇交易等新型收益渠道;三是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将银川经验向石嘴山、吴忠等地的25个国有农场复制推广。唯有持续创新,方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书写更精彩的“银川答卷”。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