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生态移民和管理局
在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交织背景下,铜仁市生态移民局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承担着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双重使命。自机构改革成立以来,该局通过创新“五跨五确保”模式,推动12.55万贫困人口实现跨区县搬迁,形成全国瞩目的“铜仁经验”。截至2023年,其打造的“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移民安置模式,不仅被写入国务院扶贫案例库,更成为西部山区破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困局的典范。
一、职责定位与政策创新
作为铜仁市人民直属机构,生态移民局的核心职责涵盖易地扶贫搬迁、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三大板块。根据2023年公布的机构设置,其内设科室如水库移民科与生态移民科,分别对应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规划审核和跨区县搬迁项目实施,形成“前端规划+中期监督+后期评估”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政策创新方面,该局首创“三化”基层立法机制,通过标准化建设1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累计收集民意建议800余条,其中90条被吸纳至《铜仁市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这种“立法直通车”模式,使移民政策与地域文化保护实现有机融合,被《》评价为“法治化移民的破冰之举”。
二、跨区县搬迁实践
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12.55万人跨区县搬迁中,铜仁市生态移民局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市级统筹资源调配、区县落实属地管理、乡镇保障精准对接。以碧江区响塘龙安置点为例,通过“人房精准匹配系统”,实现搬迁群众住房需求与安置房源数据100%对接,避免传统抽签分房引发的矛盾。
搬迁过程中形成的“一搬五赢”效应尤为显著:人口红利激活城市经济、土地资源释放生态价值、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民生福祉。数据显示,碧江区因移民迁入新增消费市场规模达23亿元,而迁出地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12.7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人退林进”的生态逆转。
三、后续扶持长效机制
针对移民“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该局构建“三业联动”扶持体系:产业配套创造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社区服务保障乐业。在大龙开发区安置点,引入箱包产业园与劳务合作社,使移民就业率从搬迁初期的58%跃升至2024年的93%,人均年收入突破3.2万元。
在教育医疗领域,实施“双百工程”:新建39所移民学校配备609名教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配套医疗机构122个,建立“家庭医生+远程诊疗”服务网络。如万山区观山雅居社区首创的“健康积分制”,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兑换体检服务,有效提升移民健康管理水平。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仍面临迁出地土地盘活滞后、移民社会融入度不均等挑战。2024年岩口水库移民工程中,527米淹没线内耕地流转率仅为67%,凸显政策执行中的土地权益纠纷风险。对此,铜仁市生态移民局正探索“数字移民”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土地确权与补偿金智能分配。
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三个方面:移民社区治理现代化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跨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如借鉴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建立移民终身学习账户,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传统文化传承纳入积分体系,推动“被动城镇化”向“主动市民化”转型。
铜仁市生态移民局的实践表明,生态移民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发展权利的再分配。通过法治化、市场化、人性化的制度设计,该局成功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获得感。面向2035年乡村振兴目标,需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文化认同、生态补偿三大支柱,让移民工程从“生存型安置”迈向“发展型振兴”,为全球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article-container {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line-height: 1.8;
padding: 20px;
h2 {
color: 2c3e50;
border-bottom: 2px solid 3498db;
padding-bottom: 8px;
margin: 30px 0 20px;
introduction p {
font-size: 1.1em;
text-indent: 2em;
conclusion p {
background: f8f9fa;
padding: 15px;
border-left: 4px solid 3498db;
strong {
color: e74c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