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案例

钟山县水库移民安置中心

在桂东连绵的喀斯特峰林间,钟山县水库移民安置中心如同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以政策温度化解着工程建设带来的社会命题。这座成立于2010年代的专业机构,承载着全县29座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库区移民的安居梦想,通过十五年探索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钟山模式”——在花山瑶族乡毛段村,426名移民住进了民族风情浓郁的联排别墅;在珊瑚镇横岭移民新村,光伏发电项目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在龙江安置点,长期补偿政策让失地农民吃下“定心丸”。截至2025年,该中心累计完成136个移民安置项目,惠及群众7.2万人次,将“搬迁安置”这个冷冰冰的行政词汇,转化为有温度的发展叙事。

政策创新:破解移民安置困局

面对工程建设与民生保障的双重使命,钟山县水库移民安置中心创造性地推行“双轨并行”政策体系。针对花山水库、宝坛水电站等大中型项目,建立长期补偿机制,按照被淹耕地面积给予移民持续性现金补偿,这一制度创新使立冲坪村移民年均增收超万元。而对小型水库移民,则通过整村提升工程实现资源整合,如珊瑚镇横岭移民新村将光伏发电项目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年发电收益达150万元,形成可持续的“阳光银行”。

钟山县水库移民安置中心

在政策执行层面,中心构建起“三级联审”监管机制。由移民代表、专业律师、部门组成的联合审核组,对安置方案开展合规性审查,确保政策落地不跑偏。这种参与式决策模式,使得江色水电站移民安置协议签约率达100%,创造了零的“和谐搬迁”样本。数据显示,通过政策创新组合拳,移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800元跃升至2025年的1.2万元,增幅远超全县平均水平。

基建赋能:重塑发展空间格局

在花山瑶族乡毛段村,投资1596万元的整村提升工程彻底改变了村庄面貌。3.5米宽的沥青路连通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点亮瑶寨夜空,污水处理系统让山泉水重归清澈,民族风情文化墙记录着搬迁故事。这样的蝶变在钟山并非个例,安置中心通过“五通三化”标准(通路、通水、通电、通网、通公交,绿化、亮化、美化),累计新建移民村道路287公里,铺设管网136公里,建成文化活动广场32个。

基建投入更注重功能复合性。珊瑚镇扶塘村道路改建工程同步实施边坡治理和观光步道建设,将交通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保安村委十里坪光伏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实现土地立体化利用。这种智慧基建理念,使移民村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提升40%,真正实现了“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发展”的目标。

产业造血:激活内生发展动能

走进两安瑶族乡沙坪移民安置点,3500亩中草药基地散发着淡淡药香。安置中心引入“企业+合作社+移民”模式,建成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使移民获得土地流转、务工、分红三重收益。在花山瑶族乡,“花山虹”猕猴桃种植基地通过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产品溢价提升30%,700亩果园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产业培育注重传统与现代融合。保安村委保留壮锦编织技艺,开发出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手工包具,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500万元;龙江安置点依托水库资源发展生态渔业,建成桂东地区最大的鲈鱼苗繁育基地。2025年实施的毛段村民宿项目,投资754万元打造茶旅融合体,预计带动周边300名移民就业,形成“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良性循环。

治理升级:构建共治共享体系

在珊瑚镇横岭移民新村,由12名移民代表组成的自治理事会发挥着独特作用。这个创新治理单元负责项目监督、纠纷调解、文化传承,成功化解土地分配矛盾28起,推动村规民约修订5次。安置中心推广的“乡风文明积分制”,将环境卫生、邻里互助等细化为可量化指标,移民凭积分可在超市兑换生活物资,激发起基层治理新活力。

数字化治理同样亮点纷呈。安置中心开发的“移民服务”APP集成政策查询、在线申报、投诉建议等功能,实现服务“掌上办”“即时办”。在2024年水库移民技能培训中,85%的课程通过直播平台开展,3000余名移民足不出户获得电工、家政等职业技能证书。这种智慧治理模式,使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7%,相关经验被自治区移民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生态优先: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面对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挑战,安置中心创新实施“三个同步”生态修复策略。在花山水库移民搬迁过程中,坚持房屋拆除与植被恢复同步、道路建设与水土保持同步、产业布局与碳汇测算同步,累计修复生态林1200亩,建成人工湿地35处。珊瑚镇金鹅村防护堤修复工程采用生态工法,种植芦苇、菖蒲等净水植物,使河道自净能力提升60%。

绿色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安置中心推动的移民村屋顶光伏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龙江移民点开发的碳汇交易项目,通过桉树林改造为混交林,年均增加碳汇量8000吨。这种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践,为库区可持续发展开辟出新路径。

十五年砥砺深耕,钟山县水库移民安置中心用实践诠释着“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起点”的深刻内涵。从政策创新到治理升级,从基建赋能到生态重构,这座桂东山城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移民安置答卷。面向未来,建议加强移民心理适应研究,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安置规划中的应用,推动移民社区向智慧化、低碳化方向转型。正如2025年中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实施时,安置中心主任梁宏所言:“我们要让每个移民都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