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县异地移民搬迁计划
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同推进的战略背景下,钟山县通过实施异地移民搬迁计划,开创了“搬迁安置+产业培育+文化融合”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该计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累计建设6大安置小区,惠及1.1万余名各族群众,不仅实现从“挪穷窝”到“换新业”的跨越,更通过构建互嵌式社区生态,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夯实基础设施根基
钟山县将安置区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包干机制,投入5.37亿元完成11个水库移民村整村提升工程。公安、圆梦苑等6个安置小区实现“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全覆盖,配套建设教育医疗综合体,其中圆梦苑小区创新设置“零工小市场”,日均提供灵活就业岗位200余个。在公共服务领域,清塘镇扶贫移民安置小区率先建成移民社区医院,形成“15分钟医疗圈”,2020年启动的产城融合示范工程更是将教育资源与安置区建设同步规划,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难题。
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成为新趋势,珊瑚镇金鹅村通过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打造党建文化主题公园,配套智慧安防系统和数字化便民服务站。这种“硬件+软件”双重提升模式,使得移民新村绿化率达38%,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6.7%,真正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转变。
构建就业扶持体系
针对搬迁群众就业需求,钟山构建“三级联动”就业服务体系:县级层面建立用工需求数据库,乡镇设立就业帮扶中心,社区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员。2025年开展的“春风行动”累计举办招聘会11场,开发公益性岗位387个,特别是为55名跨省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返岗服务,实现劳动力返岗率95.4%的突破。产业培育方面,采取“飞地经济”模式,在花山瑶族乡打造毛段民宿产业集群,发展贡柑种植等特色农业,带动户均年增收1.2万元。这种“园区+车间+农户”模式,使8个帮扶车间吸纳就业832人,形成“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独特景观。
技能提升工程成效显著,圆梦苑小区开展的抖音电商培训使257名群众掌握数字营销技能,珊瑚镇建立的“乡村工匠”培育基地年培训人次超2000。统计显示,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未参训群体高出31%,印证了“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逻辑。
创新社区治理机制
钟山探索“党建+网格+民族”融合治理模式,在安置区建立34个楼栋党小组,选派14名第一书记驻点服务。清塘镇安置区推行的“三事分流”机制(大事办、小事社区办、私事邻里办),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2%。特别是“儿童之家”“老年食堂”等43个微服务项目的落地,构建起全年龄段关怀网络。
文化治理方面,圆梦苑小区打造的“石榴角”宣教点,通过民族服饰展、山歌擂台赛等活动,促进各族文化交融。2022年开展的“艾香端午邻里和”系列活动吸引2000余人参与,成功将传统节庆转化为社区凝聚力培育载体。这种“空间营造+活动浸润”的双轨策略,使安置区民族通婚率同比上升18%,文化认同指数达89.3分。
深化后续发展保障
钟山建立“三权分置”资产管理制度,将5374万元移民资金转化为村集体股权,创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移民变股民”模式。花山乡平西村通过民宿项目实现年分红800元/人,这种资产收益模式确保搬迁群众持续增收。同时推行“防返贫保险+公益岗位”托底机制,为1158名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险,开发河道巡查、森林管护等岗位147个。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实施“跨域通办”改革,设立移民事务综合窗口,将低保申请等23项服务下沉社区。统计显示,搬迁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72%,满意率达98.6%。教育扶持领域推行的“免费校车+营养改善”计划,使移民子女入学率保持100%,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较搬迁前增长3倍。
铸牢精神文化纽带
钟山将民族团结创建深度融入搬迁实践,公安镇立冲坪村建设的民族文化广场,通过壮锦技艺传习所、瑶族长鼓舞展演等载体,使非遗传承参与率达65%。开展的“结对认亲”活动促成汉瑶群众组建46个互助小组,共同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思想引领工程成效显著,开展的“民法典进社区”活动覆盖1.2万余人,培育出37名“法治明白人”。圆梦苑小区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站,通过“我家搬迁故事”分享会等形式,使95%的群众认同“搬迁不只是空间位移,更是精神重构”的价值理念。
发展启示与未来展望
钟山实践表明,移民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发展能力的再造。当前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动态化就业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二是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搬迁群众原籍地与发展地利益联结;三是构建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承平台,开发VR民族村寨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未来的移民安置应将“数字赋能”作为突破口,借鉴山东省“科技大市场”经验,建设移民创业数字孵化器。同时需关注“二次搬迁”群体的心理适应,建立全周期社会支持体系,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