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义岗镇移民安置小区
在陇中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通渭县义岗镇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丝路古镇,通过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将散落在山峁沟壑间的贫困群众汇聚成新型社区,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安置小区依山就势的阶梯式建筑群与四岩山红军烈士陵园遥相呼应,既延续着革命老区的精神血脉,又承载着现代城镇的发展愿景。
一、政策引领下的安置实践
作为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重点区域,义岗镇依托"10+5+N"资金政策包,为每户搬迁家庭提供10万元财政补助和5万元贴息贷款。这项政策精准对接了当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核心诉求,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相当于直接解决了总建房成本65%的资金压力。镇创新实施"四优先"原则——地质灾害点优先、建档立卡户优先、危房户优先、产业空白户优先,确保资源配置最优化。
在规划布局上,安置小区选址兼具战略眼光与人文关怀。东接省道靖天公路,西临国道西南公路的交通枢纽位置,既延续了古镇作为"三县七乡集市中心"的商贸传统,又通过15分钟生活圈设计,将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步行可达范围。建筑设计中融入青砖灰瓦的陇中民居元素,使六层电梯楼房既具现代气息又不失地域特色。
二、产业驱动的增收体系
安置工程与产业培育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依托"马铃薯之乡"的产业优势,镇创新"光伏+养殖+N"复合模式,在小区屋顶铺设分布式光伏板,年户均增收1200元;配套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引入白羽王肉鸽等特色品种,形成养殖—屠宰—冷链物流产业链。这种立体农业模式使搬迁户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还能通过合作社务工获得双重收入。
红色文旅产业的深度开发成为新增长极。依托四岩山长征烈士陵园年接待万人次的流量基础,安置小区配套建设红色记忆展馆、红军剧场等文旅设施,开发"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项目。2023年试运营期间,已带动32户居民转型民宿经营,户均月增收突破3000元。这种"红色基因+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搬迁群众开辟出非农增收新渠道。
三、智慧赋能的社区治理
数字化管理系统重塑社区治理模式。通过"陇情E通"智慧平台,实现网格化管理、政务服务、安全监控等功能集成。特别针对留守老人需求开发的"一键呼叫"系统,将120急救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物业服务中心创新"积分超市"制度,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兑换生活物资,激发居民自治热情。
文化融合工程有效破解"精神融入"难题。社区定期举办秦腔汇演、剪纸工坊等民俗活动,使山区的社火传统在楼宇间焕发新生。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应用课程,帮助搬迁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这种物质安置与精神安顿的双向发力,使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断层得以弥合。
四、生态优先的发展路径
搬迁工程带来显著的生态修复效益。通过将海拔1800米以上区域的132户居民整体迁出,使2.3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年减少水土流失量4.7万吨。安置小区建设过程中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绿化率达38%,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格局。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镇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展"零碳社区"试点,通过生物质能供暖系统替代传统燃煤,使冬季PM2.5浓度下降62%。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实现资源化利用率85%,其运营模式已入选甘肃省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这些探索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义岗镇的移民安置实践,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重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山沟窑洞到电梯楼房,改变的不仅是居住形态,更是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当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显示,当政策力度、产业深度、治理精度形成合力时,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完全能够突破资源约束,走出一条内生型发展道路。未来需要着重探索安置社区与母体城镇的深度融合机制,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集体土地入市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使搬迁群众真正完成从"物理迁移"到"化学融合"的质变。
article {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line-height: 1.8;
padding: 2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sans-serif;
h2 {
color: 2c3e50;
border-bottom: 2px solid 3498db;
padding-bottom: 8px;
margin: 40px 0 25px;
section p {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20px;
text-align: justify;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