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襄汾县扶贫与移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襄汾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作为县域脱贫攻坚与移民安置的核心执行机构,始终坚持以政策创新为引领、以精准施策为抓手,统筹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资金管理等重点工作。2023年以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动态监测、优化项目管理等举措,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05%以下,移民安置满意度达98.6%,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政策落实与机制创新
襄汾县扶贫办严格执行中央及地方扶贫政策,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明确将动态监测范围从建档立卡户扩展至边缘易致贫群体,形成"月排查、季评估、年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2024年第五次月例会数据显示,累计完成脱贫户入户核查2.3万户次,识别返贫风险点47个并及时介入帮扶。
创新推出"五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整合扶贫资金与移民安置资金1.2亿元,改造农村危房586户,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3处。特别在移民新村建设中,实施"一户一策"安置方案,配套建设社区卫生站、技能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二、产业培育与造血赋能
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构建"3+X"产业扶贫体系。重点发展小麦单产提升工程、特色中药材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带动1.2万农户户均增收3200元。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专家工作站,推广小麦宽窄行密植等新技术,示范区亩产突破705公斤,创全省水地小麦单产记录。
创新"雨露计划+"就业帮扶模式,开展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定向培训32期,参训人员就业率达89%。在万鑫达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土地托管+保底分红"模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三重收益,年收入较传统种植增长4倍。2024年电商扶贫成效显著,襄汾特色农产品通过"东方甄选"平台实现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三、资金监管与效能提升
建立"三全"监管体系,实现扶贫资金全流程透明化管理。2023年完成扶贫项目审计48个,发现问题13类并全部整改。创新"资金池+项目库"管理模式,将涉农资金整合比例提升至85%,重点投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第三方绩效评估显示,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指数较2020年提升27个百分点。
严格执行"四个一批"资产管理要求,对2016年以来的扶贫资产进行全面确权登记。建立资产处置预警机制,对低效运营的23个扶贫车间进行改造升级,转型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盘活资产价值超2000万元。2024年扶贫资产收益率达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四、社会协同与多元参与
构建"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大扶贫格局。2023年引进深圳新源蓝宝石科技等企业落地,带动就业岗位1200个。深化与省农科院的科技合作,在7个乡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富硒小米等8个新品种。社会扶贫成效显著,累计接收企业捐赠物资价值860万元,惠及特殊困难群体3200人次。
创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在移民新村试点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纳入考核指标,兑换生活物资2.3万件次。组建乡贤理事会调解矛盾纠纷,2024年信访量同比下降42%。该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
五、挑战反思与发展前瞻
当前工作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等挑战。调研显示,约35%脱贫户收入来源依赖政策性补贴,部分扶贫车间产品附加值偏低。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供给与城镇化进程存在脱节,教育医疗资源亟待提质扩容。
未来需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一是建立防返贫大数据平台,整合医保、教育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风险预警智能化;二是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移民安置区梯度转移;三是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将光伏扶贫收益的30%用于生态管护岗位开发,实现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
总结与展望
襄汾县扶贫与移民工作的实践表明,精准施策与机制创新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通过构建产业造血、资金监管、社会协同的立体化体系,不仅实现绝对贫困清零,更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面向"十四五",需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深化城乡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具示范性的"襄汾方案"。
参考文献:
- 2023年移民搬迁工作总结
- 扶贫办工作职责解析
- 东兴区乡村振兴局职能架构
- 2024年巩固脱贫成果月例会纪要
- 襄汾县招商引资动态
-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展
- 临汾市农业发展数据
- 晋陕峡谷开发规划
- 扶贫资金使用反思
-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