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问答

肖娟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肖娟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文化传承实践研究

以文化之名:肖娟与三峡移民精神的时代叙事

在长江之畔的万州南滨路上,一座形如巨岩的建筑静默矗立,它的外墙上镌刻着百万移民的集体记忆。作为全国唯一以三峡移民为主题的专题纪念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不仅承载着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大规模移民的壮阔史诗,更在宣教部主任肖娟等文博工作者的耕耘下,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地标。这里保存的每件移民家书、每张老船票、每帧影像资料,都在诉说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

一、历史坐标中的文化使命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建立源于三峡工程这一"国之重器"的世纪工程。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启动后,131万库区居民响应国家号召迁离故土,创造了人类移民史上的奇迹。为铭记这段历史,2016年建成开放的纪念馆以建筑语言传递精神内核——由崔恺院士设计的棱角分明的清水混凝土外墙,既模拟了三峡陡峭的岩壁,又象征着移民群体坚毅不屈的品格。

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空间内,7000平方米的展陈区域通过"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等主题展览,系统梳理了从工程论证、移民安置到新家园建设的完整脉络。镇馆之宝如唐代湘阴窑青瓷胡人武士俑与移民干部冯春阳的遗物形成时空对话,既展现三峡地区千年文脉,又凸显移民精神的时代价值。这种历史纵深感的营造,使纪念馆超越了单纯的事件记录,成为解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文本。

二、教育场域中的精神传承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肖娟带领的宣教团队开创了"沉浸式+互动式"教育模式。2020年开展的"责任·坚守"抗疫主题巡展中,通过白衣战士与移民干部的对比叙事,将不同时空的奉献精神进行联结。在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的宣讲会上,移民后代学生蔡梦棋讲述的《生命书写的承诺》,让"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的精神有了具象化表达。

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的社教活动更显匠心独运。"瑞狗迎春"生肖文化课程将东汉庖厨俑与民俗剪纸结合,而"国旗国徽故事会"则通过AR技术复原移民搬迁场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年均50万参观者中青少年占比从2018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57%,印证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成效。

肖娟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数字转型中的文化创新

在红色基因库建设工程中,肖娟团队率先完成1605件移民档案的数字化采集,运用8K3D扫描技术对感动中国奖杯等文物进行毫米级建模。2025年春节推出的VR行浸剧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移民告别老宅的场景,观众佩戴设备后可体验"拆房梁、装行囊"的沉浸式互动,该技术应用使游客停留时长平均增加45分钟。

肖娟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还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与社科院合作的"移民口述史"项目,已采集327位移民的4K影像资料,建立包含方言、民俗、工艺的数据库。正如当代研究所研究员吴超所言:"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为移民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更使个体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

四、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赋能

在万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进程中,纪念馆承担着文化枢纽功能。通过"文明参观积分制"引导游客参与志愿服务,2021-2024年间培育文化志愿者832人,其中移民后代占比41%。与江南新区联动的"移民文化生态圈"建设,将纪念馆、移民旧址、文创产业园串联,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

这种文化赋能效应还辐射至学术领域。2024年开展的"三峡民俗与社区治理"研究项目,挖掘传统龙舟号子、竹编工艺等83项非遗元素,为移民社区文化重建提供理论支撑。正如福州大学易伍林教授指出:"民俗文化在化解移民心理适应难题中具有独特的润滑作用"。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通过肖娟等文博工作者的实践,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传承体系。从实物展陈到数字孪生,从社教活动到学术研究,这座文化殿堂始终以创新姿态回应时代命题。当前亟待深化移民二代、三代的文化认同研究,建议建立移民家庭代际口述史追踪机制,同时加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联动研究。

当参观者站在纪念馆的观景窗前,透过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诗句眺望现实,便能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力量——它不仅保存着过去的记忆,更塑造着未来的精神图腾。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肖娟团队赋予三峡移民纪念馆的永恒生命力。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