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大中型水库移民村
在厦门市翔安区的青山碧水间,坐落着多个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水库移民村。这些村庄既是国家水利建设的见证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场域。从2006年国务院颁布《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确立“开发性移民”方针,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要求,翔安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政策创新、产业融合、生态治理等多元化路径,将移民安置区打造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如今,这些曾经因水利工程迁移的村落,正以生态美、产业兴、治理优的新面貌,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移民发展乐章。
政策保障筑牢发展根基
翔安区严格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要求,构建了“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双轮驱动机制。在移民安置初期,通过土地置换、房屋重建等方式确保“搬得出”,如大宅社区通过人均50平方米的产权调换政策,实现移民居住条件质的飞跃。在后期扶持阶段,2025年实施的仁心村、美亭村美丽移民村建设项目,投入346万元用于道路建设、生态护岸等基础设施,体现了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升级。
政策执行中创新性地建立“资金直补+项目扶持”差异化模式。对原迁移民实行每人每年600元的现金直补,而对新增移民人口则通过公共设施建设进行整体扶持。这种精准施策在云康村得到生动体现:3万元维稳资金既解决了停车位规划、排污管道堵塞等民生问题,又通过村民议事会实现资金使用的民主决策。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490元,较建区时增长近10倍,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产业转型激活内生动力
翔安区探索出“国企+合作社+农户”的特色发展路径,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宅社区14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年产值4500万元,配套建设的荷兰风车景观、彩虹时光长廊等文旅设施,使单一农业村蜕变为三产融合示范区。澳头村则依托海洋资源,发展出集海鲜餐饮、艺术文创、民宿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300余人就业,餐饮门店数量三年增长300%。
产业升级中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的嫁接。黄厝村将废弃农房改造为红砖雕艺术馆,聘请非遗传承人开设陶艺工作室,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这种“古厝新生”模式不仅保留闽南建筑特色,更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单个工作室年营业额突破百万元。2024年启动的浏江东畔文旅项目,通过串联翔安大桥观景点、荻花洲落日平台等景观,打造出“桥·江·城”立体旅游廊道,预计年增收旅游收入2000万元。
生态治理绘就宜居画卷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创新“三水联治”模式,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的建成具有示范意义。通过构建85公顷红树林生态系统,配套4.2公里生态栈道,既修复了海岸带生态,又形成“海上森林”景观带,年碳汇量达3000吨。云康村开展的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采用“微水星级分治”技术,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农田灌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40%。
人居环境整治注重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古宅村利用千亩良田实施“生态缓冲带”工程,通过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形成天然污染防治屏障,使东溪源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同时引入智慧监测系统,在村内布设30个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噪音等指标,打造出“三山环抱、两溪环绕”的生态格局。统计显示,移民村绿化覆盖率从2015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62%,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文化传承守护精神家园
在移民文化保护中突出“活态传承”理念。金柄村对唐代黄氏宗祠实施数字化保护,通过3D扫描建立古建筑数字档案,并开发AR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观赏古代祭祀场景。御宅村依托南宋端宗驻跸史实,复原别一洞天私塾,定期举办国学讲座,使千年文脉焕发新生。
民俗文化创新展现时代活力。莲塘村将传统“宋江阵”武术改编为沉浸式实景演出,配合声光电技术,年度演出超200场。新圩镇结合移民饮食文化开发的“翔安粉粿”美食,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已进入全市连锁超市,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这些实践表明,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创新中实现价值重生。
治理创新凝聚共建合力
构建“三治融合”的现代治理体系,莲塘村建立全省首个村级智慧治理平台,整合党建、治安、民生等12类服务功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该村创新设立的“乡贤调解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8起,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移民资金监管方面,建立“区块链+财政”管理系统,确保每笔扶持资金流向可追溯,2024年审计显示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5%。
社会组织参与激发基层活力。全区培育567个社区社会组织,如云康村成立的“家园共建会”,通过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古树保护等工作。澳头村艺术公社吸引30余名艺术家驻村创作,形成“艺术介入社区治理”新模式,相关经验被《中国社会治理蓝皮书》收录。这种多元共治格局,正是移民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翔安水库移民村二十年的蜕变历程,生动诠释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安置理念。从政策保障到产业振兴,从生态修复到文化传承,每个维度都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未来,建议进一步深化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移民技能培训体系,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职业需求;二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碳汇收益反哺社区建设;三是加强移民文化研究,构建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这些探索不仅关乎移民福祉,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着宝贵的“翔安经验”。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