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白济汛移民搬迁移民心声
一、居住条件改善的获得感
1. 从“叉叉房”到安居新居
原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搬迁户(如马五斤老人)表示,过去住的是“叉叉房”(简陋的木质房屋),不遮风避雨,搬迁后住进白济汛乡托八梁子或康恩家园等安置点的新居,实现了“从糠箩跳进米箩”的转变。新居宽敞整洁,还提供被子、大米等生活物资,群众在春节等节日自发组织歌舞活动庆祝新生活。
2. 安全与便利的提升
澜沧江边某村(因水电站建设搬迁)的村民曾依靠危险滑索出行,搬迁后不仅解决了交通隐患,还享受到新安置点的完善基础设施,如供水、污水处理和对外连接路,生活便利性显著提高。
二、就业与增收的幸福感
1. 产业扶持带来的希望
通过引导的种植、养殖项目(如辣椒种植、光伏电站),搬迁户实现增收。例如,永安村村民在驻村书记的带领下,通过辣椒种植亩均收入达5000元,部分村民成为合作社带头人,感叹“产业发展的周期长,但坚持下来就有回报”。
2. 多元就业渠道
康恩家园的搬迁户通过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外出务工等方式实现就业。搬迁户小四妹在安置点开设美甲店,表示“有了新工作,生活更有奔头”。部分村民参与白济汛集镇安置点建设,获得稳定劳务收入。
三、社区融入与归属感
1. 多民族和谐共居
康恩家园等安置点汇聚傈僳族、彝族等多民族群众,通过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如拉拔河、文艺表演),增强了文化认同和邻里关系。搬迁户李春光提到:“新社区让我们不同民族的人成了‘一家人’”。
2. 教育医疗资源的改善
国家移民管理局等机构在碧罗村设立教育助学基金,提供健康服务,搬迁户子女就学、就医更加便利。一位家长表示:“孩子能就近上学,生病有地方看,心里踏实多了”。
四、对未来的期待与建议
1. 持续发展的诉求
部分搬迁户希望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农产品销售和技术培训方面。例如,曾因洋芋滞销而焦虑的村民,通过直播带货解决危机后,期待建立更稳定的销售渠道。
2. 适应新生活的挑战
少数高龄搬迁户提到初期对城镇生活的不适应,如垃圾分类、电器使用等,建议社区加强生活技能培训。
五、特殊群体的声音
1. 原建档立卡户的感恩
托巴水电站搬迁涉及241户原建档立卡户,他们表示搬迁后“不仅住房有保障,还能享受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对政策充满感激。
2. 青年一代的机遇
年轻搬迁户更关注发展机会,如参与电商培训、外出务工等。一位在深圳打工的搬迁户子女表示:“新家给了我们走出去的底气”。
白济汛乡移民搬迁群众的心声整体呈现积极态势,体现了从“生存”到“发展”的转变。通过安置工程、产业扶持和社区建设,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但部分群众仍期待更长效的保障机制。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搬迁户的持续增收和代际发展需求。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