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国家

移民美国30年的上海人

一、移民背景与动机

1. 时代浪潮与个人选择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作为国际化前沿城市,掀起第一波出国潮。许多上海人受“美国梦”影响,认为海外能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例如,刘玉生1990年抛下妻女偷渡美国,坚信能赚大钱,但最终因身份问题沦为流浪汉。

2. 教育与职业发展

部分高学历或专业人士通过留学、工作移民。如1991年赴美的晓秋,随丈夫持F2陪读签证赴美,后在新泽西定居;鸣争放弃上海交大的教职赴美转行IT销售,最终融入美国社会。

3. 家庭与医疗因素

立春因孩子先天性心脏病选择留美治疗,从外企高管转为全职母亲,后以自由职业者身份融入当地生活。

二、典型群体画像

1. 成功融入者

  • 职业与生活平衡:鸣争等人在美从事专业工作,利用上海人的务实和适应能力,逐步建立稳定生活圈,保持上海文化习惯(如说上海话、吃上海菜)。
  • 财富积累与身份认同:部分移民通过投资或技术移民(如EB-1A、NIW项目)获得绿卡,保留中国户籍的同时享受美国资源。
  • 2. 边缘生存者

  • 黑户困境:刘玉生因偷渡成为“黑户”,长期流浪美国街头,依靠低保和救助回国后仍面临家庭破裂与社会争议。
  • 心理落差:部分人早期因信息不对称对海外生活产生误判,导致长期经济与情感困境。
  • 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1. 乡愁与归属感

    移民美国30年的上海人

    晓秋等人虽在美安家,但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如浦东机场、世博会)感到自豪,常回国探亲,却因缺席中国快速发展期而产生疏离感。

    2. 代际差异

    移民后代多自认美国人,如立春之子虽中文流利但不认汉字,需父母强调文化根源。

    四、法律与政策影响

    1. 身份合法性

  • 绿卡获取:通过技术移民(如EB-1A杰出人才)或投资移民(如EB-5)成为主流途径,上海人偏好高含金量的美国绿卡以维持阶层优势。
  • 国籍争议:在美出生的子女自动获美国籍,但父母若持枫叶卡或绿卡,可能影响子女的中国国籍认定。
  • 2. 社会救助争议

    刘玉生回国后通过托底政策获得低保和养老院安置,但其早年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引发法律与讨论。

    五、启示与反思

  • 移民的双面性:既有晓秋等成功案例,也有刘玉生的失败教训,反映个人选择与时代机遇的复杂性。
  • 身份工具化:部分上海人将移民作为“退路”,保留中国户籍的同时利用美国资源,体现全球化下的生存策略。
  • 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上海移民群体的多样性,也揭示了跨国流动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情感博弈。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