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国30年的上海人
一、移民背景与动机
1. 时代浪潮与个人选择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作为国际化前沿城市,掀起第一波出国潮。许多上海人受“美国梦”影响,认为海外能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例如,刘玉生1990年抛下妻女偷渡美国,坚信能赚大钱,但最终因身份问题沦为流浪汉。
2. 教育与职业发展
部分高学历或专业人士通过留学、工作移民。如1991年赴美的晓秋,随丈夫持F2陪读签证赴美,后在新泽西定居;鸣争放弃上海交大的教职赴美转行IT销售,最终融入美国社会。
3. 家庭与医疗因素
立春因孩子先天性心脏病选择留美治疗,从外企高管转为全职母亲,后以自由职业者身份融入当地生活。
二、典型群体画像
1. 成功融入者
2. 边缘生存者
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1. 乡愁与归属感
晓秋等人虽在美安家,但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如浦东机场、世博会)感到自豪,常回国探亲,却因缺席中国快速发展期而产生疏离感。
2. 代际差异
移民后代多自认美国人,如立春之子虽中文流利但不认汉字,需父母强调文化根源。
四、法律与政策影响
1. 身份合法性
2. 社会救助争议
刘玉生回国后通过托底政策获得低保和养老院安置,但其早年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引发法律与讨论。
五、启示与反思
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上海移民群体的多样性,也揭示了跨国流动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情感博弈。
上一篇:移民爱尔兰最值钱的方式
下一篇:英国和加拿大哪个国家适合移民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