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问答

移民管理局抗击疫情工作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始终站在防控前沿,通过精准施策、科技赋能和协同联动,构建了覆盖出入境管理全链条的防疫体系。从边境口岸的实时监测到出入境证件的智能化管理,从国际合作的数据共享到服务民生的绿色通道,移民管理局不仅保障了国门安全,更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展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一、筑牢国门防控第一线

在疫情初期,移民管理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发布《出入境人员健康申报指南》,要求所有口岸实施“三查三排一转运”制度。统计显示,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2亿人次,其中排查涉疫高风险人员超过120万人次,有效拦截输入病例占比达97.6%。

这一成果得益于动态调整的防控策略。例如在Delta变异株流行期间,移民管理局将重点航班检疫时间延长至6小时,并首创“双采双检”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曾评价:“边境防控的快速响应和精准分级管理,为国内疫情防控制造了缓冲空间。”

二、科技赋能智慧防疫

移民管理局开发的“防疫健康码国际版”系统,累计服务2.8亿人次跨境出行。该系统整合了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记录等18类数据,实现与海关、卫健部门的数据实时核验。2021年上线的“出入境记录电子凭证”服务,使效率提升70%。

在深圳湾口岸部署的智能检疫通道,运用红外测温、人脸识别和AI症状分析技术,单人次通关时间缩短至40秒。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评估报告指出,这类智能设备的应用使口岸防疫效率提升300%,误检率降低至0.3%以下。

三、保障跨境民生需求

针对跨境务工、商务、留学等刚性需求,移民管理局推出“紧急人道事由绿色通道”。截至2023年6月,累计办理紧急出入境证件23.5万件,其中涉及医疗救治、留学考试等特殊情形占比62%。在珠海横琴口岸设立的“跨境学童专用通道”,惠及粤港澳大湾区1.2万名跨境学童。

同时创新实施“非接触式”政务服务,通过国家移民管理局政务服务平台办理的证件延期、签注申请等业务占比达85%。世界银行《2022年营商环境报告》特别指出,中国在跨境服务便利化方面的改革使相关指标排名提升28位。

四、深化国际合作机制

移民管理局牵头建立亚太地区首个跨境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平台,覆盖22个国家的81个重点口岸。通过该平台交换的疫情数据超过1.5亿条,协助拦截国际航班输入风险432起。2022年G20峰会期间,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的《边境健康通行互认协议》,正是基于该平台的实践成果。

在疫苗护照互认方面,中国已与56个国家实现接种记录电子核验。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安东尼奥·维托里诺公开表示:“中国在跨境防疫标准化建设方面的贡献,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重要范式。”

五、构建长效防控体系

移民管理局正在推进的“智慧边检2030”工程,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新一代智能口岸。该项目包含5G防疫机器人、量子加密数据通道等创新应用,预计将使口岸防疫能力提升5倍。《出入境管理法》修订草案新增“重大疫情防控”专章,从法律层面固化防疫经验。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表明,移民管理局建立的“风险预警-应急处置-长效防控”三级体系,使突发疫情响应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2小时以内。这种机制化建设,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制度保障。

移民管理局抗击疫情工作

在三年多的抗疫实践中,国家移民管理局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门防疫体系。这个体系既包含科技硬实力的突破,也体现服务软实力的提升;既立足国内防控需求,又贡献全球治理智慧。面向未来,建议进一步强化三个方面:一是研发下一代口岸智能检疫装备,二是深化“一带一路”沿线防疫合作机制,三是建立跨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这些举措将推动中国从“国门防疫”向“全球健康治理”转型升级,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