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火星移民计划涉及多个机构与项目,其正规性需结合具体项目背景、技术可行性及法律问题综合判断。以下是主要信息整理:
一、正规科研机构与支持项目
1.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制定了2030年后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并与SpaceX合作获取技术数据。其目标是通过长期科研逐步实现火星探索,而非短期移民,属于主导的正规项目。
2020年“毅力号”火星车任务旨在寻找生命迹象,为未来载人任务铺路。
2. SpaceX的“星舰”计划
埃隆·马斯克提出通过可重复使用的“星舰”火箭实现火星移民,计划在2025年送人登陆火星,并建立自给自足的城市。尽管技术挑战巨大(如辐射防护、氧气供给等),但SpaceX已通过火箭回收技术取得突破,并获NASA支持。
专家质疑其时间表过于激进,认为短期内难以实现。
二、商业项目争议与问题
1. “火星一号”(Mars One)计划

荷兰机构发起的单程火星移民项目,宣称2023年送首批志愿者登陆,但被曝缺乏技术可行性,资金依赖电视选秀和报名费(每人5-75美元)。截至2013年,已有8万人报名,但项目负责人承认可能无法实现。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指出,人类在火星仅能存活68天,氧气和资源问题无法解决。该项目被质疑为商业骗局,部分报名者要求退款未果。
2. 法律与争议
根据国际《外层空间条约》,任何国家不得在火星主张主权,但私人企业活动需遵守本国法律。例如,SpaceX需向美国申请发射许可。
“单程旅行”涉及问题,例如志愿者是否充分知情、能否保障基本生存权益等。荷兰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计划缺乏国际法律规范。
三、技术挑战与科学共识
1. 可行性障碍
环境恶劣:火星大气稀薄(96%二氧化碳)、平均温度-63℃、高辐射、低重力(地球的38%)。
资源限制:需解决水、氧气、食物自给问题。现有技术如封闭生态系统尚未成熟,NASA计划通过火星土壤制造混凝土建造基地,但样本研究仍在进行。
2. 改造火星的长期设想
科学家提出“地球化改造”分阶段方案,例如释放温室气体融化冰层、种植植物生成氧气等,但需耗时千年。
正规性判断:机构(如NASA)和成熟企业(如SpaceX)的项目具备科研基础和法律合规性,而商业项目(如“火星一号”)存在夸大宣传和资金风险,需谨慎甄别。
现阶段进展:技术仍处探索阶段,移民火星尚无明确时间表。科学界普遍认为,实现可持续居住需数十年甚至更久,且需国际合作。
建议关注NASA、ESA(欧洲航天局)等官方机构的公开信息,警惕高额报名费或短期承诺的民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