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定位与差异化布局
1. 资源导向型规划
因地制宜:根据库区资源禀赋,发展“一库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例如:
水资源丰富区域可发展生态渔业、水上旅游(如安康市汉滨区龙泉园区发展茶园与渔业结合模式);
山地丘陵地区可重点发展经济林果(如磁县东武仕村凤凰采摘园的樱桃、葡萄种植)。
分类施策:对贫困移民村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如食用菌、蔬菜大棚),条件成熟的村推进“文旅+农业”融合(如惠州棉畲移民村打造滨海美食街)。
2. 分阶段目标设定
短期:以解决移民就业和增收为核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产品初加工、手工纺织);
中期:推动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如怀化市“光伏+园区”模式);
长期:打造区域品牌,形成全产业链(如肇庆冲源村以酒文化为核心延伸旅游、康养业态)。
二、产业模式创新与经营主体培育

1. 创新合作模式
“抱团取暖”模式:整合移民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实现风险共担(如岚皋县移民资金入股企业固定分红)。
“飞地经济”模式:移民村与非移民村联合开发资源,例如共享建设用地建设产业园(如湖南省提出的跨区域资源整合)。
“三产融合”模式:农业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如磁县凤凰采摘园结合种植与休闲体验。
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广“企业+移民户+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如汉滨区“返租倒包”茶园模式);
引入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农业”,建立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如怀化市推动涉农电商平台)。
三、生态融合与文化赋能
1. 生态经济化路径
利用库区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如林下经济(种植药材、菌类)、生态旅游(如溢泉湖环湖生态绿廊);
推广循环农业,例如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如红瓦房村光伏与农业结合)。
2. 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
将移民历史、民俗文化融入产业规划(如冲源村打造酒香文化基地);
开发乡愁主题旅游产品,如民宿、非遗体验(如惠州黄洞村农房风貌管控示范)。
四、保障措施与政策协同
1. 资金与产权机制优化
提高移民后扶资金中产业投入比例(建议不低于30%),集中资金扶持重点项目;
明确移民产业园区产权归属,探索“资产归集体、收益惠移民”模式(如湖南省产权明晰政策)。
2. 人才与技术支撑
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如怀化市“一人学一技”计划);
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如安康市推动茶叶深加工技术)。
3. 政策整合与试点先行
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争取财政、土地等配套支持(如磁县整合生态治理与产业扶持);
设立移民产业示范区,总结经验后推广(如红瓦房村成为曲靖市先导示范项目)。
五、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
市场风险:建立农产品价格保险机制,发展订单农业;
自然风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防灾设施);
收益稳定性:探索“保底分红+浮动收益”分配模式,避免单一固定分红弊端。
通过以上规划,移民村可逐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形成“生态优、产业强、移民富”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具体案例可参考磁县、怀化等地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