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资讯

移民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移民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促进移民安居乐业、实现社会融入的关键举措。以下结合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总结主要策略和成效:

一、完善基础设施与生活配套

1. 基础服务设施升级

各地通过整合资金,重点改善移民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例如,吴忠市投入4亿元实施龙泉村高效节水改造等136个项目,利津县通过移民扶持资金铺设沥青路、建设停车场和湿地公园休憩设施,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河南卢氏县滨河小区增设文化活动中心、停车棚、直饮机等便民设施,并建立老年食堂提供低价餐饮服务,覆盖行动不便老人。

2. 教育与医疗资源下沉

固原市在移民安置区建设幼儿园147个、义务教育学校209个、卫生室199个,并配套养老服务中心,有效解决移民子女教育和基本医疗需求。部分移民村还通过“雨露计划”和技能培训提升移民就业能力。

移民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创新社区服务机制

1. 网格化管理与便民服务

六盘水市通过划分网格、设立“说事室”和“固定说事日”,收集并解决移民诉求2100余个,实现问题“一站式”响应。福建柘荣县福源社区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整合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提供精准服务。

2. 文化融合与邻里共建

移民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多地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移民融入,如六盘水市举办“邻里节”1500余次,覆盖近3万搬迁群众;福源社区通过“幸福百家宴”和“八榜”评选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强化基层治理与组织保障

1. 党建引领与自治机制

柘荣县福源社区通过党支部统筹决策、居民代表协商议事,形成“四权”决策制度,并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保障移民参与社区治理。吴忠市推广红寺堡“55124”村级治理模式,强化村级事务公开和民主协商。

2. 就业创业帮扶体系

固原市采取“五个一批”就业策略,通过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等渠道解决移民就业,并成立移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泰山区利用移民扶持资金建设果树培育中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移民增收。

四、政策与资金保障

1. 专项资金整合与监管

利津县在项目规划中严格公示资金用途,并通过专家评审、群众监督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移民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目标,分区域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

2. 政策配套与试点示范

红寺堡区通过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示范区,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10.13亿元,实施268个衔接项目,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河南、福建等地通过打造移民后扶示范区,推动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五、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 河南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环境美、治理优的移民村,如荥阳市李山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 宁夏固原市:通过“企业+合作社+移民”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和设施农业,实现户均年收入2.1万元以上。
  • 湖北许家冲村:引入社会组织设计特色手工艺品,通过公平贸易带动移民妇女就业,助力产业振兴。
  • 提升移民村公共服务需多措并举,既要补齐硬件短板,也要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社会融合与治理效能。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服务(如智慧社区平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向,持续增强移民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