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地青龙泉的简介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郊的荒山坡上,一座容纳1.5万人的现代化社区拔地而起——青龙泉社区,这个全国第二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不仅承载着秦巴山区18个乡镇贫困人口的安居梦想,更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鲜活样本。从2018年建成至今,这里通过社会资本撬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内生动力培育,实现了人均收入增长近5倍的奇迹,被赋予“菇镇袜都”的美誉,更在2023年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多项殊荣。
一、从深山到城镇:安置区的规划与建设
青龙泉社区的诞生源于双重使命: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民生保障。作为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移民安置点,郧阳区突破“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地理限制,选择杨溪铺镇刘湾村这片紧邻县城、交通便利的土地,打造出165栋3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住宅群。社区规划中,创新性地将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配套同步推进,学校、医院、天然气等设施对标城市标准,而2000亩香菇基地与5万平米袜业车间的布局,则让“挪穷窝”与“换穷业”形成闭环。
这种“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模式背后,是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的精准协同。数据显示,社区总投资中社会资本占比从2020年前的63.8%降至2023年的11.3%,但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达4.15亿元,形成了“国有资本搭台、市场主体唱戏”的格局。例如通过前三年免租、第六年回购等政策吸引棉伙棉伴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袜业车间,既破解了财政压力,又保障了企业长期扎根。
二、产业支撑:袜业与香菇的双轮驱动
青龙泉的产业图谱中,袜业与香菇构成两大支柱。浙江诸暨袜业转移带来的“亚洲袜王”棉伙棉伴公司,采用“智能织袜机+劳动力培训”模式,建成全球最大单体袜业车间,1581台设备年产1.5亿双袜子,带动4000人就业。员工陈鲜从农民蜕变为全国“最美纺织工”,月薪从2000元增至7000元的案例,印证了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本的重构。
在香菇产业端,社区构建了从菌种研发到废料回收的全产业链。300万棒香菇年产量支撑起绿筷子、爱蘑食品等7家加工企业,而“大棚到户”政策让居民勾开秀通过租购智能棚架,实现年利润增长数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菌棒制作环节的群众参与机制——刘单启带领30户居民自主制棒,通过“订金预缴+工资抵扣”模式将坏损率控制在2%以下,这种“共享工厂”模式被学者视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
三、内生动力:创业与就业的协同发展
社区通过“创业孵化中心+电商培训”双轨制激发群众活力。韩文军兄妹的香菇直播团队依托湖北千韵文化公司的培训,将粉丝量做到10万+,月均电商收入超10万元,带动周边菇农溢价销售。这种“田间直播间”现象,被《湖北日报》评价为“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价值重构”。
在1万-5万元创业奖励政策刺激下,社区涌现出28家企业、110个工商户的创业潮。詹华云夫妇的蛋糕店从满足社区生日需求起步,发展为连接500户居民的情感纽带,这种“社区经济”的毛细血管作用,印证了世界银行关于“小微创业促进社会资本积累”的研究结论。而714户家庭购置私家车的数据,直观反映了居民财富积累的速度。
四、社会资本的引入与可持续发展
青龙泉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政策-资本-群众”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袜业黄金十条》等政策工具,将劳动力优势转化为招商,而企业则通过“试用期兜底工资+设备更新”投入(棉伙棉伴累计4400万元)实现人力资本增值。这种双向赋能在香菇交易市场建设中尤为明显——4家市场主体竞价收购鲜菇,使菇农每斤增收1.5元,年利润增加2.5万元。
但社会资本的趋利性也带来挑战。社区通过“国有厂房回购条款”“菌棒质量担保”等制度设计平衡各方权益,例如袜业车间约定第六年企业回购厂房,既保障资产安全又激励长期投资。这种“资本监管嵌入式治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于“后扶贫时代政企关系”的观察样本。
五、总结与展望
青龙泉社区用五年时间证明,易地搬迁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其经验在于:以产业融合破解“搬迁后贫困”,用社会资本激活“沉睡劳动力”,借数字技术重构“乡土价值链”。但的另一面,社区老龄化率达23%的人口结构隐患、香菇价格波动风险等,仍需通过三产融合、保险机制等深化探索。
未来研究可聚焦三个方向:一是跟踪第二代移民的城市融入状况,二是评估社会资本投入的长期效益,三是探索“青龙泉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复制路径。正如郧阳区委书记胡先平所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座从荒山中崛起的社区,仍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