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工作新闻发布会讲话
近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系统阐释新时期移民管理工作的战略部署与创新实践。会上发布的政策路线图显示,我国正通过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优化出入境管理、完善移民融入机制等多维度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移民服务体系。发言人特别强调,移民政策调整既要体现大国责任担当,更要精准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为全球人才流动创造更优质的制度环境。
一、政策创新引领发展
发布会披露的《移民管理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显示,2023年外籍人才工作许可与居留证件审批时限已压缩至7个工作日,较三年前效率提升60%。这种"政策加速度"的背后,是数据共享机制的重大突破。移民管理局与科技部、人社部建立的"三证联办"系统,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专家认证的并联审批。
北京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强指出,这种政策创新打破了传统部门壁垒,其制度设计参考了新加坡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GIP)和德国蓝卡制度的融合经验。统计显示,政策实施后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华创新创业意愿指数提升28%,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二、服务升级优化体验
出入境的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全国已有89%的大厅实现"一窗通办"。在深圳试点推出的"移民事务服务中心"2.0版本,整合了法律咨询、语言培训、文化适应等12项融合服务,服务满意率达96.7%。这种"政务综合体"模式正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复制。
技术赋能带来的变革更为深刻。虹桥国际机场部署的第三代智能边检通道,运用毫米波成像和微表情识别技术,将旅客通关时间缩短至12秒。移民管理局与腾讯云共建的出入境大数据平台,日均处理数据量达3.2亿条,实现风险预警准确率98.5%的技术突破。
三、国际合作深化互信
我国已与64个国家签署移民管理合作备忘录,2023年参与国际执法协作案件数同比增长45%。中老铁路沿线建立的跨国警务协作机制,成功阻断电信诈骗案件1200余起。这种深度合作模式被国际移民组织(IOM)列为亚太地区典范。
在人才流动方面,"一带一路"技术移民通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安交通大学与中亚五国共建的"丝绸之路工程师互认平台",已完成8个专业领域资质互认,推动技术人才跨国流动规模增长37%。世界银行报告显示,这种区域性资格互认机制可使成员国GDP增长提高0.6-1.2个百分点。
四、社会融合提升温度
针对移民社会融入难题,广州试点的"国际社区治理指数"体系涵盖语言能力、文化适应、社区参与等7个维度,成功帮助83%的外籍居民实现深度融入。杭州推出的"移民服务官"制度,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提供个性化融入指导,服务案例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最佳实践。
文化融合创新成效显著。成都打造的"熊猫国际文化节"已成为外籍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活动参与度达本地外籍人口的72%。教育部推动的"中文+"职业培训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培养既懂技术又通汉语的复合型外籍技工超1.2万人。
五、未来方向前瞻布局
移民管理局透露,正在研发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居留证系统,计划在雄安新区开展数字身份跨境互认试点。这项技术突破将实现"一人一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预计可使证件核验效率提升5倍以上。人工智能移民政策模拟系统进入测试阶段,能对政策调整进行多维度影响评估。
人才竞争战略持续升级。新制定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涵盖政策开放性、服务便利性、发展机遇值等12项指标,为我国移民管理改革提供量化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的"人才绿卡积分制",将诺贝尔奖等国际奖项纳入评价体系,开赛半个月即吸引3700名顶尖人才申报。
此次新闻发布会勾勒出的移民管理改革蓝图,既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又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政策创新到技术赋能,从国际合作到社会融合,系列改革举措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移民治理体系。未来需重点关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移民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等方向,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格局中的制度优势。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振民所言:"移民管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既要筑牢安全底线,更要释放制度红利,在动态平衡中开创开放发展新格局。"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