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保障与责任落实
1.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巡察整改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明确党组成员责任分工,层层压实整改任务。例如,安居区扶贫移民局通过“归口负责”原则,将问题清单逐项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实效。
完善党组议事规则,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党内法规及中央政策,强化政治方向把控。
2. 动态监测与考核评估
建立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台账,定期核查未纳入系统的贫困户及识别不精准问题,确保“应纳尽纳、应退尽退”。
将整改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如安居区免去办公室主任职务并追回违规资金。
二、重点领域问题整改
1. 易地扶贫搬迁问题
对象精准性:通过大数据比对剔除违规申请案例,如衡南县取消1户搬迁资格并追回资金10.6万元。
住房面积控制:严格执行“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排查超面积问题并完成整改。
资金管理:严控自筹资金上限(户均不超过1万元),避免因搬迁举债返贫。
2. 产业与就业扶持
产业扶贫:推动“造血式”帮扶,如仁寿县通过扶贫产业园带动5477户入股分红,每户年增收2500元。
就业保障:开发公益性岗位(如贵州设置3025个岗位),组织“万企帮万家”就业对接,确保搬迁户就业率超90%。
3. 政策执行与公开透明

加强扶贫政策公示,通过村务公开栏、院坝会等形式提升群众知晓度。
整治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行为,如安居区对3名干部约谈并调整财务人员。
三、后续扶持体系建设
1. “五个体系”深化
公共服务:完善安置区教育、医疗设施,如贵州完成46万套安置房不动产登记,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社区治理:推动基层党建与搬迁社区融合,例如惠水县新民社区通过党支部引领群众参与自治。
文化融入:开展技能培训及文化活动,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2. 长效机制构建
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低收入群体分层分类帮扶,通过产业、就业增强“造血”能力。
推动乡村振兴衔接,如陕西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提升安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作风与纪律整顿
1. 财务规范
完善“三公”经费管理,清理违规发放福利(如安居区追回周末值班补助)。
聘请第三方机构集中清理账目,规范资金使用流程。
2. 干部纪律
开展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重点整治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如淅川县对帮扶工作不力的干部顶格处理。
加强廉政教育,组织旁听腐败案件庭审,学习警示案例提升防腐意识。
五、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贵州“655模式”:通过“六个坚持”搬迁路径(如城镇化集中安置、以产定搬)和“五个体系”后续扶持,实现188万人搬迁脱贫。
湖南衡南县“靶向治理”:针对安置房漏水等民生问题立行立改,提升群众满意度。
移民局脱贫攻坚整改需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易地搬迁、产业就业、政策透明等核心领域,同时强化组织保障与作风建设。各地经验表明,通过动态监测、产业造血、社区融入和长效机制的协同推进,可有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具体政策文件及案例可参考网页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