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小区的后续工作机制是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需从组织管理、产业发展、就业扶持、社区服务、监测评估等多维度构建系统性框架。结合多地实践经验,其核心机制可归纳如下:
一、组织领导与政策协同机制
1. 党建引领与组织联动
建立县、镇、社区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由县级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后续扶持工作。例如,陕西山阳县通过成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领导小组,构建“县委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闭环链条。
在安置点单独或联合成立党支部、党小组,并下派党建指导员,强化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引领作用。如云南楚雄市通过“组织联建”实现党建与社区管理深度融合。
2. 政策配套与资金保障
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策支持。例如,广西福绵区通过“五化移民社区”模式完善基层治理架构。
整合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优先支持移民小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如陕西商南县投入资金完善消防设施、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机制
1. 基础设施补短板
定期排查安置点基础设施缺口,重点解决道路、供水、供电、供暖等问题。例如,商南县推进“小菜园”项目解决搬迁户吃菜难问题,并建设车棚充电桩消除安全隐患。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等,推动公安、民政等部门资源下沉社区。
2. 动态维护与安全管理
建立物业管理办法,规范垃圾清运、房屋维修等日常管理,并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隐患排查。如河南郑州航空港区通过线缆改造和照明项目提升社区安全。
三、就业创业与产业发展扶持机制
1. 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
建立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县、镇、村、安置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竞争力。例如,楚雄市通过“就业联建”建立劳动力台账并开展就业培训。
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弱劳动力群体,并通过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吸纳就近就业。贵州麻江县通过“就业帮扶车间”带动群众稳定就业。
2. 产业培育与利益联结
引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企业+合作社+移民”的利益共享模式。如松阳县通过蚕桑产业联合体项目带动移民村集体增收。
盘活闲置资产,将安置房、门面房等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陕西丹凤县通过资产盘活方案提升社区经济活力。
四、社区治理与情感融入机制
1. 网格化管理与居民自治

推广网格化管理,划分党员责任区,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例如,山阳县通过党员认领岗位、评选“身边好人”激发自治活力。
完善社区公约,引导搬迁群众适应新角色,如缴纳物业费、参与文明创建。
2. 文化融合与心理疏导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技能比赛),促进搬迁群众情感融入。楚雄市通过“服务联建”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归属感。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中老年群体缓解“故土难离”情绪。
五、监测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1. 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
建立搬迁群众就业、收入、生活状况的动态监测台账,重点跟踪边缘易致贫户。如安徽潜山市通过常态化排查确保政策精准落实。
定期评估社区工厂、产业项目效益,对不合格项目及时调整或退出。
2. 考核激励与责任落实
将后续扶持工作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强化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如贵州对就业帮扶车间实施分类奖励机制,激励可持续发展。
移民小区后续工作机制需以“党建引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治理为要”为主线,通过多方协同和政策创新,实现从“物理搬迁”到“社会融入”的转变。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借鉴上述机制中的有效经验(如陕西山阳的“四建四进”、云南楚雄的“十个联建”),持续优化移民社区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