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资讯

移民外国的中国药企企业

中国药企高管或企业家移民海外的现象近年来引发关注,主要原因包括资本套现、地缘政治压力以及企业国际化需求。以下结合公开信息梳理相关案例及背景分析:

一、典型案例:奥赛康医药陈庆才家族移民

奥赛康医药(国内最大的消化类药企之一)创始人陈庆才在2019年通过减持股份套现32亿元后,携全家移民澳大利亚。其家人此前已获得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移民签证,女儿更早获得澳大利亚国籍。这一事件引发争议,因其公司上市前夕套现行为被质疑为“资本收割”,且企业研发投入仅占利润的7.7%(销售费用占比高达61.5%),暴露出部分药企“重营销、轻研发”的弊端。

二、中国药企出海的背景与动因

1. 国际化需求驱动

中国药企通过海外并购、研发合作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例如复星医药收购美国药企、天士力推动中药FDA认证等。部分企业为规避国内政策风险(如集采、反腐)或获取更高估值,选择将研发或生产转移至海外。

2. 地缘政治与合规压力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等政策将部分中国药企列入“受关注名单”,要求审查股东背景、数据安全等问题。为应对合规风险,部分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如NewCo模式)或高管移民降低政治敏感性。

3. 资本套现与资产转移

部分企业高管在上市后通过减持股份套现,并将资金转移至海外。例如,陈庆才案例中,套现行为与移民时间高度关联,引发公众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缺失的质疑。

三、移民行为的影响

1. 资本外流与技术空心化

高管移民可能伴随资本外流,削弱国内医药产业的长期投入。例如,奥赛康研发投入仅为3亿元(占利润不足8%),而销售费用高达24亿元,暴露出研发动力不足的问题。

2. 企业治理与信任危机

若企业核心团队移民,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例如,美国监管机构对中资药企的审查常聚焦“国资背景”“高管政治关联”等,移民行为可能被视为规避审查的策略。

3. 国际化与本土化平衡难题

部分企业通过移民或海外布局实现国际化,但需面对文化差异与合规挑战。例如,天士力在美国推广中药时需调整表述方式以适应FDA审查,而NewCo模式则需依赖本地化团队降低政治风险。

四、政策与行业反思

移民外国的中国药企企业

1. 加强资本监管与研发激励

需完善减持规则,防止套现移民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同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避免“重营销”倾向。

2. 构建合规出海体系

面对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等限制,企业需通过法律游说、本地化运营(如设立独立法人实体)等方式应对合规风险。

3. 推动行业价值观重塑

部分移民案例暴露企业家责任缺失问题,需通过舆论监督与行业自律强化社会责任感,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

中国药企高管移民现象是资本、政策与全球化交织的产物,既有企业国际化合理需求,也需警惕资本无序外流与研发空心化风险。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合规建设与价值观重塑,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