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合作社
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合作社是推动移民安置区经济振兴、实现移民稳定增收的重要载体。以下结合不同地区的实践案例,总结其发展模式、成效及关键要素:
一、组织模式与管理机制
1. 规范化建设与分类指导
甘肃省古浪县通过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制定《清理整顿实施方案》,采取“一社一策”分类指导,重点解决合作社无账目、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例如,针对无专业会计的合作社,推动其聘请第三方会计机构或委托社会服务机构规范财务。
2. 党建引领与带头人作用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在党委书记胡中山的带领下,通过“合作社+日光温室+贫困户”等模式,整合资源带动移民发展。胡中山通过赊购建材、协调贷款等方式,帮助移民建设温棚和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
二、产业链整合与多元化发展
1. 全产业链模式
内蒙古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构建“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品牌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每头牛利润从粗放养殖的3000元增至生态养殖的5400元,并带动周边200多户牧民增收。
2. 多业态融合
合作社结合移民安置区资源禀赋,探索“观光农业+农家乐”“企业+合作社+订单”等模式。例如,古浪县黑松驿镇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种植药材、花卉,发展乡村旅游;靖远县银滩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模式发展香菇种植,带动近200人就业。
三、利益联结与可持续发展
1. 入股分红与就业带动
黄花滩合作社将国家补贴资金作为移民入股资金,按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分红,并通过吸纳移民参与种植养殖实现劳务收入。靖远县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帮助移民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2. 技能培训与市场对接
古浪县组织县级辅导员对合作社理事长及成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经营能力;淅川县盛湾镇通过引入药用菊花产业,解决移民土地撂荒问题,并建立产销对接机制。
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1. 资金与项目扶持
新疆自治区通过贴息贷款、技术帮扶等措施支持合作社发展特色农牧业,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监管。甘肃省古浪县通过财政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推动合作社品牌创建,如“古浪香瓜”“漠缘肉苁蓉”等特色产品。
2. 公共服务配套
四川省雅安市通过完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如学校、卫生室)和产业配套(如小型加工厂),增强合作社发展基础;安定区建议在移民新社区保留生产用房,避免“一刀切”拆除老宅,平衡生产与生活需求。
五、挑战与对策
1. 问题
2. 建议
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合作社需结合本地资源,通过规范化管理、产业链延伸和政策创新,实现移民稳定增收与区域经济振兴。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组织带动能力、利益共享机制及多维度政策支持。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