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维权途径
1. 确认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
若中介以伪造材料、虚假承诺或非法目的(如虚报投资金额、包装不实项目)签订合同,根据《民法典》或《合同法》,可主张合同无效。例如,法院曾判决因中介伪造移民材料导致合同无效,要求全额返还费用。
法律依据:原《合同法》第52条(如涉及2021年前签约)或《民法典》第153条(违反公序良俗或法律强制性规定)。
2. 民事起诉追回损失
收集转账记录、合同、聊天记录等证据,向法院提起服务合同纠纷诉讼,要求退还费用及赔偿损失。例如,案例中法院支持退还20万元服务费,但利息请求未获支持。
若中介卷款失联,可申请财产保全或追究其刑事责任(如诈骗罪)。
3. 刑事报案

涉及伪造文件、资金挪用或跨国诈骗的,可向公安机关或国际执法机构(如FBI)报案。例如,美国EB-5项目欺诈案件中,律师团队常协助客户向FBI提交证据。
二、典型案例与骗局类型
1. 虚假材料与包装
中介伪造论文发表、媒体报道或投资证明,导致移民申请被拒甚至面临法律处罚。例如,小王案件中,中介因提供虚假材料被判合同无效。
香港近期曝光的投资移民诈骗中,中介虚报1000万港元投资,通过伪造债券持有证明骗取身份,涉案人员被廉政公署起诉。
2. 资金挪用与项目造假
EB-5项目常见骗局包括虚构就业岗位、挪用资金至无关项目,或提供虚假税务文件(如K-1表格)。部分项目如纽约时代广场4D剧院、加州棕榈泉酒店已被列为高风险。
希腊购房移民中,需警惕中介利用产权不清的房产或期房烂尾陷阱。
3. 虚假承诺与信息隐瞒
以“低门槛”“100%成功”为噱头,隐瞒政策风险(如香港投资移民不包含购房途径)。例如,中介谎称500万港元购房或设立家族办公室即可获身份,实际政策早已调整。
三、证据收集与跨境维权
1. 关键证据
合同与协议:注意条款中是否存在模糊表述或违规承诺。
资金流水:转账备注需明确用途(如“服务费”“投资款”),避免被挪用。
沟通记录:保存微信、邮件等沟通记录,证明中介的虚假宣传或误导行为。
2. 跨国案件处理
通过国际法律团队协调,例如EB-5投资者可委托律师在美国提起诉讼,或通过《信息自由法》(FOIA)调取移民局记录。
香港案件中,廉政公署与入境处联合调查,跨境追责中介与申请人。
四、防范建议

1. 选择合规中介
核实中介资质(如中国移民行业协会认证、美国律师执照),避免选择无实体办公的“皮包公司”。
参考官方渠道(如香港入境处、美国移民局官网)验证项目真实性。
2. 分期付款与风险条款
避免一次性支付全款,按阶段付费(如签约、递件、获批后)。
合同中明确违约责任,如未按时完成材料准备需退款。
3. 独立尽调与政策核实
对移民项目进行独立调查,如查阅区域中心备案、开发商资质。
警惕“快速通道”或低价项目,例如希腊购房移民需确认产权无瑕疵。
五、后续补救措施
重新申请移民身份:若因中介欺诈导致申请被拒,可委托专业律师补充材料或申诉。例如,魁省投资移民被拒后可重新整理资金来源证明。
关注政策更新:如美国EB-1A审核标准提高,需根据最新政策调整申请策略。
总结:遭遇移民中介欺诈时,需迅速收集证据并启动法律程序。优先选择有跨境诉讼经验的律师团队,同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政策,避免二次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