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县孤树镇移民村书记
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的西北部,孤树镇以其44.7平方千米的土地承载着两万余人的生计与梦想。这里不仅是“金丝小枣”的故乡,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作为移民村发展的核心推动者,孤树镇移民村书记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本文将从多维视角解析其治理实践,揭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
一、产业振兴: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在孤树镇青石塘村的万亩枣林中,金丝小枣的年产量达150万斤,其果肉绵密、糖丝纤长的特质使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村书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枣农组织成专业化生产联合体,引入电商直播、冷链物流等现代元素,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2021年打造的“青石塘十里画廊”,通过枣韵广场、五福迎宾台等景观节点,实现农旅融合收益超千万元。
在邢张庄村,书记团队深挖红色资源,依托抗战史馆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动周边民宿、研学产业发展。数据显示,该村通过红色旅游年均吸引游客2.5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120个,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这种“产业造血”模式,印证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者提出的“特色资源资本化”理论,即通过在地资源的价值重构实现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
二、文化传承:重塑乡村精神家园
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式微的挑战,书记团队创造性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在梁安子村,明清时期的下马石被改造成文化公园,400年的历史遗存与现代休闲设施相得益彰;半壁街村复建古戏楼,村民自发组建的“老来少”剧团年均演出50余场,使濒临失传的皮影戏、评剧重焕生机。
更具创新性的是邢家楼村的民族融合实践。作为满族人口占70%的村落,书记通过建设迎宾牌坊、八旗文化园等载体,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学者关长海在《民族村寨发展路径研究》中指出,这种“文化场景化”策略不仅增强族群认同,更创造了年均80万元的文化消费市场。2024年建成的满族风情园,通过蒙古包体验、民族服饰租赁等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3小时,二次消费率提升至45%。
三、基层治理: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面对移民村人口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的特点,书记团队创新“三微工作法”:建立微网格43个,配备党员中心户86家,通过“村民说事日”收集建议210条;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党务、村务、服务“三务融合”,办事效率提升60%。这种数字化治理模式,与中央党校《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报告中强调的“技术赋能”路径高度契合。
在民生保障领域,书记推动建立“五色管理”系统,对低保户、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实施动态监测。2023年新建的日间照料中心,为78位老人提供助餐、医疗等服务;设立的“学子奖学金”累计资助贫困生46人,教育帮扶资金达23万元。这些实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正如县委书记陈宇在调研中强调的:“基层干部要做群众冷暖的第一感知者”。
四、生态振兴: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在宋庄子村,书记团队实施的“环村水系”工程颇具示范意义。通过疏浚兰泉河支流5公里,建设生态护坡12处,水域面积扩大至80亩,形成集污水处理、景观营造、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生态系统。配套建设的红船画舫、风车水车等设施,使该村获评省级“美丽休闲乡村”,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推广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计划成效显著。数据显示,试点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8%,农药使用量下降42%,生产的供京蔬菜通过绿色认证比例达75%。这种生态产业化路径,验证了中国农业大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提出的“绿水青山转化理论”。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再启航
孤树镇的实践表明,移民村振兴需要产业、文化、生态、治理的协同推进。建议未来在三个维度深化探索:一是建设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打通产销信息壁垒;二是培育“乡村运营师”等新职业群体,破解人才短缺瓶颈;三是建立跨区域文旅联盟,将“山水枣乡”品牌融入京津冀旅游圈。正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所言:“乡村振兴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在孤树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移民村书记们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他们的实践不仅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更深刻诠释了中国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燕赵大地上奏响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
参考资料:
- 孤树镇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概况
- 山水枣乡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 基层党建与产业振兴关联性分析
-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实践
- 基层干部治理理念研究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