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移民局局长朱维民
article-container {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padding: 20px;
line-height: 1.6;
h2 {
color: 2c7a7b;
border-bottom: 2px solid e2e8f0;
padding-bottom: 8px;
margin: 30px 0 20px;
quote {
background: f8fafc;
padding: 15px;
border-left: 4px solid 4a5568;
margin: 20px 0;
font-style: italic;
在漳州市农业与移民工作的版图中,朱维民作为库区移民开发管理局局长,始终以系统性思维推动着移民安置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自2015年担任现职以来,他以安全生产为基、民生改善为本、制度创新为翼,构建起库区移民工作的三维治理框架,成为福建省移民管理体系中的标杆性人物。
职责定位与安全生产管理
作为库区移民开发管理局的负责人,朱维民将安全生产视为移民工作的生命线。根据2017年发布的《漳州市农业局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实施方案》,他主导建立“预防-监管-应急”三级防控体系,明确要求库区移民安置区必须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并亲自担任库区移民安全生产工作小组组长。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安全生产责任穿透至基层末梢,例如在安置区建设中引入地质灾害评估前置程序,要求所有新建住宅必须通过结构安全认证。
在具体执行层面,朱维民推动形成季度性安全生产巡查机制。数据显示,自其履职以来,库区移民安置区安全生产事故率下降42%,特别是在防洪防汛领域,通过建立水位智能监测系统,成功预警3次重大汛情。这种成效得益于他倡导的“科技+制度”双轮驱动模式,既强化物防技防手段,又完善责任倒查机制,真正实现安全生产闭环管理。
组织架构与协同机制
朱维民深谙组织效能对移民工作的决定性作用。在漳州市农业局的领导班子分工中,他不仅主持库区移民局全面工作,还与邹跃俊调研员形成AB角协作关系,这种双核驱动模式有效提升决策效率。他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农业局下属的农田建设、生态能源等8个科站资源,形成跨领域协作网络。
典型案例体现在2016年南靖县移民安置工程中,朱维民协调农业会展管理处、生态能源站等单位,将安置区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相结合。这种创新整合使安置区配套产业覆盖率提升至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正如市农业局安全生产责任分工表所示,他通过明确各科室的协同责任边界,构建起覆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后期运维”全链条的责任矩阵。
移民安置与民生保障
在民生改善领域,朱维民开创“安居+乐业”双轨并进模式。他要求所有移民安置项目必须配套产业孵化基地,例如在漳浦县安置区引入台湾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创造就业岗位1200余个。这种发展思路与市农业局对台农业合作战略高度契合,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针对特殊群体保障,他推动建立移民困难家庭数据库,实施精准帮扶。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该数据库为267户移民家庭发放专项补贴,并联合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线上技能培训。此类举措使移民群体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9.3%,较全市农村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
政策创新与区域协作
朱维民的政策创新体现在制度供给的精准性。他主导修订《漳州市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办法》,首创“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将扶持资金分配与项目绩效直接挂钩。这种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35%,相关经验被福建省移民开发局列为典型案例。
在区域协作方面,他构建起“闽台移民发展联盟”,与台湾农业技术团队合作建立3个两岸移民创业园。这种跨海峡协作不仅引入台资1.2亿元,更推动两岸在精致农业、休闲观光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如市农业局领导班子分工文件所示,这种协作机制有效对接了林东坡总农艺师分管的漳台农业技术合作交流中心资源。
朱维民的治理实践为新时代移民工作提供了范本:通过安全生产筑牢发展底线,依托组织创新释放治理效能,聚焦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借助政策突破激活区域资源。未来,建议在三个方向深化探索:一是建立移民社区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风险预警与民生服务的智能响应;二是扩大两岸移民产业合作范畴,将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引入安置区建设;三是完善移民权益保障立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支撑。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巩固漳州在移民治理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