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州移民黄子昆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移民事务工作者黄子昆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从水库移民安置到易地搬迁后扶,从惠民政策落实到区域协调发展,他以精准施策推动着十万移民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跨越,用创新思维探索着湘西移民工作的新模式。这位扎根武陵山区的移民工作者,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移民政策精准落地
黄子昆主导构建的“直补+项目”双轮驱动机制,让湘西移民政策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温度与力度。在直补资金发放方面,他创新建立“阳光审批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确保全州11.6万移民每年4699.93万元直补金精准到户,2024年更实现财政紧张条件下8县市资金优先调配,将补贴发放误差率控制在0.3%以下。这种“资金直达民生”的模式,使移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政策关怀。
在项目扶持领域,他推动出台《湘西州水库移民资金保障管理实施细则》,重点支持4080万元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修复农村小水源128处,畅通农业“毛细血管”。针对移民职业技能短板,他发起专项整治行动,三年补发职教补助2588.7万元,建立“培训+就业”闭环体系,使移民就业率提升至93%。这种精准施策,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产业生态创新培育
面对搬迁群众就业难题,黄子昆创造性提出“四级产业扶持体系”。在州级层面打造83个后扶产业园区,培育1350个自主创业项目;在村级推广“帮扶车间”模式,仅芷江沅洲新城安置点就吸纳7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他主导的“以工代赈”创新实践,2024年实施项目334个,发放劳务报酬12.47亿元,带动6.48万群众就近就业,形成具有湘西特色的赈济模式。
在产业融合方面,他推动“反向飞地经济”,促成“雨溆模式”落地,实现长沙研发与溆浦生产的优势互补。同时依托湘西民族文化资源,打造18个非遗工坊,将苗绣、银饰等传统技艺转化为特色商品,使移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200元。这种产业生态的立体构建,为移民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文化根脉守护传承
在推进移民安置过程中,黄子昆始终强调“文化安置”的重要性。他主导编制《红色湘西建设专项规划》,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等53处红色遗址实施数字化保护,建立全州首个移民文化数据库。针对土家吊脚楼等传统建筑,创新采用“整体平移+3D建模”技术,完成12个传统村落保护性搬迁,留住乡愁记忆。
在活态传承方面,他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移民”合作机制,培育56支移民文艺队伍,将辰河高腔、苗族鼓舞融入安置区文化建设。2024年开展的“移民文化节”吸引游客23万人次,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这种文化自觉,使移民安置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区域协作纵深推进
黄子昆敏锐把握国家战略机遇,构建起“四向拓展”区域合作格局。向西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怀化国际陆港建设;向东对接长三角,引进23家东部企业落户移民产业园;向北深化长株潭协作,促成18个“飞地经济”项目落地;向南联通粤港澳,建立农产品直供通道[[18][21]]。这种开放格局,使湘西移民经济融入更大发展循环。
在跨省协作方面,他主导建立武陵山片区移民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实施54个基础设施共建项目。特别是在以工代赈领域,创新“县级平台公司+村集体”劳务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经验推广。这种区域协同,彰显了移民工作的系统思维。
从政策执行到机制创新,从文化守护到区域联动,黄子昆的实践为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需要深化移民社区数字化治理,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移民—产业—文化”共生系统。正如他在2025年湘西地区开发座谈会上所言:“移民工作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这种变革,正在武陵山区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参考文献
- [10] 湘西州库区移民事务中心惠民政策落实
- [18] 易地搬迁后扶与以工代赈创新
- [23] 红色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
- [34]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与劳务模式
- [21] 区域产业协作与开放发展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