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搬迁老城镇移民
关于淅川县老城镇的移民搬迁情况,综合多篇资料显示,该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移民迁出和安置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搬迁过程,并在后续发展中探索出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路径。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搬迁背景与规模
1. 搬迁原因与任务
老城镇位于丹江口水库北岸,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要,需对库区移民进行搬迁。淅川县作为核心水源区,承担了16.6万移民任务,其中老城镇涉及多批次搬迁,包括外迁至河南其他县市及县内安置。例如,2011年老城镇官福山村249户1090人迁至新乡市延津县移民新村,另有部分村民通过镇内后靠安置。
2. 搬迁挑战
搬迁时间紧迫,叠加自然灾害(如2010年洪水)和复杂地形(山区、库区),安置点分散且交通不便,检查一次需耗时一天。移民中存在大量“老移民”(曾因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多次搬迁),搬迁心理矛盾突出。
二、安置措施与政策
1. 安置模式
老城镇采取多样化安置方式,包括集中安置点建设、后靠自安、投亲靠友等。例如,险峰村通过避险解困项目镇内安置7批移民,新建白墙灰瓦住房,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
2. 政策落实与纠纷解决
通过“警司访+”机制化解移民矛盾。例如,2019年危旧房拆除行动中,老城镇通过法律宣讲明确补偿政策,妥善处理群访纠纷。移民新村建设注重质量监管,确保住房安全。
三、产业发展与后续扶持
1. 生态产业转型
搬迁后,老城镇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杏李、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业,2024年杏李销售收入达6200万元,并引入官福山居文旅康养项目,带动村民务工,年收入超3万元。例如,移民李翠华夫妇从捕鱼转为民宿清洁工作,实现稳定收入。
2. 农文旅融合
打造水韵龙泉、龙泉客栈等民宿项目,吸引游客近5万人次,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四、现状与成果
1. 社区建设与民生改善
搬迁后的险峰村等移民点从土坯房变为现代化社区,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美化亮化,形成“美丽乡村”样板。
2. 水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老城镇强化丹江口水库消落地管理,开展土地复垦和生态治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五、挑战与启示
老城镇的移民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从传统渔业向生态经济的转型。通过政策保障、产业创新和生态保护,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为库区移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