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问答

淅川移民到新郑的移民政策

一、移民安置规划与标准

1. 安置规模与时间

淅川移民到新郑的移民政策

  • 根据2008年淅川县移民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淅川农村移民15.6万人,其中新郑市是郑州市的主要安置地之一。截至2011年,新郑市共接收淅川县移民4663人,分6个移民村安置。
  • 安置时间分为试点阶段(2008-2009年)和全面搬迁阶段(2010-2013年),2011年10月完成最后一批移民搬迁。
  • 2. 安置标准

  • 生活安置:每户宅基地面积167平方米,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85平方米,房屋建设统一规划为二层联排小院,配备水电、道路硬化、学校等基础设施。
  • 生产安置:按移民类型分配土地,例如大棚菜地0.4亩/人,水田或果园1.05亩/人,旱地1.4亩/人。
  • 二、搬迁实施与保障措施

    1. 搬迁流程与配套服务

  • 搬迁过程分阶段实施,包括动员宣传、房屋建设、搬迁运输、土地分配等环节。例如,2011年搬迁时,新郑市协调39辆客车、4辆救护车及维修车辆保障安全,并为老弱病残提供特殊照顾。
  • 移民新村建设坚持高标准,如“五通五有五确保”(通水、通电、通路等),确保移民生活舒适化、能源清洁化。
  • 2. 补偿与权益保障

  • 移民房屋建设由全额补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3.3万元,特困户免费安置。
  • 移民保留原村集体权益,如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迁入地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帮助增加收入。
  • 三、后续扶持与融入政策

    1. 经济与就业支持

  • 新郑市通过技能培训、土地流转、创业引导等方式提升移民收入,例如发展特色农业(蔬菜大棚)、组织“六送”活动(送岗位、送健康等)。
  • 2023年淅川县启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库,重点支持移民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 2. 社会融入与文化关怀

  • 移民新村配备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所等公共设施,促进社区融合。例如,新蛮子营村建成休闲广场、图书室,并保留部分移民原居地习俗(如携带家乡沙土)以缓解乡愁。
  • 通过干部包户、信访属地管理等措施维护稳定,确保移民诉求及时解决。
  • 四、特殊群体与历史遗留问题处理

    1. 多次搬迁移民的安置

  • 针对曾经历数次搬迁的“老移民”,政策强调“和谐搬迁”,注重心理疏导和利益保障。例如,新郑市为移民提供优质住房和生产条件,避免重蹈过去因安置不当导致的返迁问题。
  • 移民干部深入一线协调,确保搬迁透明公正,如省水利厅工作组长期驻点督导建设质量。
  • 2. 户口迁移与权益延续

    淅川移民到新郑的移民政策

  • 根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因南水北调迁出的原农村户口移民,若在新郑仍保留宅基地或土地,可申请迁回农村户口,享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
  • 五、政策成效与挑战

  • 成效:移民新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4000元增至1.2万元(2016年数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移民满意度较高。
  • 挑战:部分移民面临就业适应困难、土地分配矛盾等问题,需持续加强产业扶持和社会保障。
  • 淅川至新郑的移民政策以“以人为本、和谐搬迁”为核心,通过高标准安置、经济扶持和文化融合,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后期扶持,确保移民长远发展与社会稳定。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