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东平县移民协会会长
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4.5万库区移民的命运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陈允国。作为东平县政协委员、移民发展协会会长,他在东平湖的碧波与移民社区的楼宇之间,用十年光阴编织着从“水上漂泊”到“安居乐业”的民生图景。从1958年东平湖水库建设引发的首次移民潮,到2014年国家启动避险解困试点工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数次搬迁与重建。而陈允国带领的移民协会,正以“资源变资本、移民变股民”的创新实践,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让移民不仅“住得稳”,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富得起”。
破局: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
2019年11月,东平县移民发展协会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移民工作的行政壁垒。面对全县18个移民社区、4.6万无地移民的复杂局面,陈允国推动协会构建起“+协会+移民”的三维治理架构。这一模式将原本分散在9个省级部门的政策资源整合,通过资产代管、收益分配、项目监督等机制,实现了移民事务的闭环管理。在凤凰家园社区,协会将96栋安置楼的建设成本从市场价3800元/㎡压缩至1200元/㎡,仅此一项就为移民节省购房支出超3亿元。
这种变革源于对移民需求的深度洞察。当传统“输血式”扶持难以解决持续性发展问题时,协会创新性地引入资产证券化思维。通过将35亿元移民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打包管理,建立“资金池—项目库—收益链”循环体系,仅2020年就实现租赁收益217.8万元,覆盖66个移民村的消薄需求。这种将政策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本的实践,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移民后期扶持创新案例”。
造血:产业赋能的生态重构
在梯门镇移民创业园,陈允国主导的“设施农业+电商物流”产业链条正在成型。占地万亩的果蔬大棚集群采用“4+1”标准化建设模式,配套冷链仓储、直播基地等设施,使移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6800元跃升至2.3万元。特别是甜瓜种植项目,通过滴灌技术革新和错峰上市策略,亩均收益突破4万元,带动2000余户移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种产业赋能背后是精准的资源匹配机制。协会建立移民技能数据库,将老湖镇渔民转型为旅游船驾驶员,让旧县乡搬迁户参与社区物业管理,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就业图谱。在南堂子村,依托昆山党性教育基地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通过民宿经营、手工艺品销售等途径,户均增收1.8万元,真正实现“放下渔网,端起旅游碗”。
暖心:民生服务的温度革新
在解决“硬需求”的协会更注重移民的“软福祉”。针对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2020年启动的“爱心助餐帮洗”工程,通过中央厨房配送、志愿者,累计提供餐食12.6万份,洗衣服务3.2万人次。这种“购买服务+公益岗位开发”的模式,既保障了服务质量,又创造了436个社区就业岗位。
教育医疗资源的嵌入式布局更显治理智慧。时代新城社区投资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采用“移民子女优先入学+师资定向培养”机制,入学率从搬迁初期的78%提升至9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远程诊疗系统,与省立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使移民就医半径从原来的15公里缩短至500米,慢性病管理覆盖率实现100%。
智治:数字技术的场景落地
面对万人社区的治理难题,陈允国推动“移民码”系统的开发应用。这个集成人口数据、资产信息、服务需求的数字化平台,已归集移民信息24.5万条,实现政策推送精准到户、问题反馈实时响应。在2024年汛期,系统提前预警并转移湖区移民3200余人,灾害损失同比降低76%。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更带来监管革命。移民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的全流程上链存证,34个扶持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数据实时可视。这种“阳光化”管理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3%,审计问题发生率下降至0.4%,相关经验被水利部纳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从“安居梦”到“共富路”,东平移民治理的十年嬗变揭示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层逻辑:当移民事务从政策执行转向系统治理,从物质补偿迈向能力再造,才能真正激活人的发展动能。未来,随着投资1.2亿元的水牛山引水上山工程落地,以及84个美丽移民村的连片打造,东平模式或将为中国水库移民治理提供更富张力的实践样本。这需要持续深化“—市场—社会”协同机制,在数字治理、生态补偿、文化认同等领域探索新路径,让移民不仅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更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article-container {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line-height: 1.8;
padding: 20px;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ans-serif;
h2 {
color: 2c3e50;
border-left: 5px solid 3498db;
padding-left: 10px;
margin: 30px 0 20px;
p {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