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移民局局长王先文
在永州这片承载着湘江文化与移民记忆的土地上,永州市移民局局长王先文的名字与当地水利工程、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紧密相连。从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中移民安置的核心推动者,到三峡移民融入湘南的桥梁搭建者,王先文以其深耕移民工作二十余年的经验,诠释了新时代移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工作不仅关乎数万移民的安居乐业,更折射出中国基层治理中政策执行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之道。
一、移民安置的规划者
作为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移民及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王先文主导的移民安置方案调查组承担着关键使命。在2009年启动的这项湖南省重点工程中,他带领团队完成库区移民人口普查、房屋拆迁规模测算等基础工作,并提出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安置方案。面对涉及数万人的大规模移民,他创新性提出“分类安置”策略:对具备生产能力的农户引导发展特色种植,对弱势群体则集中建设安置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在具体实施中,他推动建立移民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从土地补偿到就业帮扶的全流程追踪。2012年涔天河工程移民搬迁期间,他驻点江华县三个月,协调解决移民反映的宅基地分配、过渡期生活补贴等争议问题132起,保障工程按期推进。这种将政策刚性与执行弹性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成为后来湖南省水库移民工作的典范样本。
二、民生改善的推动者
王先文深谙移民工作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发展。在落实国家后期扶持政策时,他主导构建“直补+项目”双轨机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移民实行资金直补,对具备发展潜力的村组则重点投入产业项目。2020年永州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0元,较2015年增长67%,其中茶叶、制香等特色产业贡献率达43%。这种差异化扶持策略有效激活了移民内生动力。
针对移民技能短板,他创立“移民夜校”培训体系,联合永州工贸学校开设电工、家政等实用课程。统计显示,接受培训的移民就业率提升至89%,部分优秀学员还创办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在道县审章塘瑶族乡,他推动建设的移民文化广场不仅成为精神家园,更通过非遗展示带动旅游增收,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脱贫。
三、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2021年永州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后,王先文将移民工作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在江华县大鱼塘村,他指导建设的制香产业园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吸纳移民就业210人,并配套建设移民新居48栋。这种“产居融合”模式打破传统安置区与产业区分离的弊端,使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面对新时代移民需求变化,他提出“三化转型”理念:移民社区管理智慧化、扶持政策精准化、文化传承活态化。在零陵区移民安置点试点运行的智慧社区平台,集成民生服务、治安管理等12项功能,办事效率提升60%。这种创新实践为全国移民安置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永州方案。
四、治理智慧的传承者
王先文的工作理念深植于永州历史文化土壤。他常以唐代道州刺史元结为镜,将“清廉肃下、明惠公直”的古训转化为现代治理准则。在处理三峡移民信访问题时,他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要求干部24小时内响应诉求,72小时给出解决方案。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做法,使永州连续五年保持移民信访量全省最低。
在队伍建设方面,他推行“师徒制”培养模式,要求处级干部结对指导年轻科员,通过项目实操提升业务能力。2022年永州移民系统干部在省级业务竞赛中包揽前三名,印证了这种传承机制的有效性。他主导编纂的《移民工作标准化手册》,现已作为湖南省移民干部培训教材使用。
王先文的实践表明,新时代移民工作已从单一安置向综合治理转型。他构建的政策执行体系、民生保障网络和产业发展模式,为破解“移民—发展”悖论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移民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移民文化认同构建等新课题。建议加强移民政策与其他民生政策的衔接性研究,建立移民发展长效监测机制,推动移民工作从“工程性搬迁”向“可持续发展”深度转变。
这位扎根湘南的移民局长,用二十载春秋书写的不只是数万移民的安居乐业史,更是一部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微观样本。从涔天河畔到潇水两岸,他的足迹印证:真正的发展,永远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