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白马镇移民办杨春霞
在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的移民管理工作中,杨春霞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作为白马镇移民管理服务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她在三峡后续项目推进、移民安置区建设以及基层矛盾化解中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从协调千万元级项目落地到为困难移民争取补助,从创新管理模式到推动社区融合,她的工作轨迹深刻诠释了基层治理者如何以专业与温度重塑移民新生活。
移民项目的精准落地
在白马镇铁佛村,长达24公里的排水沟工程和边坡治理项目,是杨春霞团队2021年完成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该项目涉及1375万元资金投入,需协调6个村民小组的土地征用与施工矛盾。通过设立专项协调组,她带领团队在180天内完成技术论证、村民协商和工程验收,确保雨季前解决安置区排水隐患。这类精准帮扶项目并非孤例——仅2020年,白马镇实施的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就覆盖杨柳村、鱼光村等地,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500万元,惠及移民328人。
项目推进过程中,杨春霞创新性地建立“双轨审批”机制。一方面由办公室专人负责行政审批流程,另一方面组织村社干部提前开展民意调研。这种前置式工作方法将平均审批周期缩短30%,在铁佛村桐麻弯避险搬迁项目中,原本需要半年的土地补偿谈判仅用90天完成。数据显示,其团队主导的工程项目按期交付率达98%,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民生关怀的温度传递
在冰冷的数字背后,是细致入微的民生关怀。杨春霞推动建立的“三级帮扶体系”,将移民需求分为紧急救助、技能培训和长期保障三类。2020年,该体系为422户困难家庭发放补助29.2万元,并为670名移民提供就业培训。当发现老年移民不熟悉线上申请流程时,她主导开发“移民服务一键通”系统,整合社保查询、补助申领等12项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站实现代办服务全覆盖。
这种人性化服务在沙台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中得到集中体现。面对移民对土地流转的疑虑,她组织20余场“院坝听证会”,邀请法律顾问现场解读政策。最终促成1037亩土地流转协议签署,并创造性地提出“保底收益+利润分红”模式,使移民年均增收1.2万元。正如村民费品道所说:“杨书记把巷道停车、老人体检这些小事都当大事办,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社区融合的创新实践
针对移民社区的文化隔阂问题,杨春霞借鉴“一约三会五员”治理模式,在六方坪社区推行“移民议事厅”制度。每月组织移民代表、原住居民和企业代表共同商议社区事务,成功解决公共设施维护、红白事操办标准等争议问题。2021年建成的休闲健身广场项目,正是通过这种协商机制确定功能布局,现已成为容纳500人的社区文化中心。
在促进经济融合方面,她推动成立“移民创业联盟”,整合、企业和金融机构资源。该平台已孵化特色餐饮、手工艺品等创业项目23个,其中铁佛村藤编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同时引入大数据技术建立移民技能数据库,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与移民就业意向的精准匹配。这种“造血式”帮扶使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3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2.8万元。
治理能力的持续进化
面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杨春霞主导开发“移民管理智慧平台”,集成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块链技术。该平台可实时监控安置区基础设施状态,并运用智能算法预测矛盾风险点。在2023年汛期,系统提前预警3处地质灾害隐患,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同时建立移民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将纸质档案转化率提升至95%,查询效率提高5倍。
在队伍建设方面,她设计“三维考核体系”,将项目完成度、群众满意度、创新贡献度纳入考核指标。通过“师徒制”培养出12名专业骨干,其中3人已成长为区级移民工作先进典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武隆区水利局作为范本推广,相关经验在2023年长江经济带移民工作会议上获得表彰。
从千头万绪的移民安置到细致入微的民生服务,杨春霞用二十年时间构建起基层治理的“白马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将工程建设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将传统经验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移民社区代际需求差异、后移民时代产业升级路径等课题。而对于更多基层治理者而言,杨春霞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移民安居工程,既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支撑,更需要制度设计与人性温度的交织。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