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镇移民安置小区照片
灰白相间的安置楼群在秋日暖阳下显得格外整洁,蜿蜒的水泥路旁,金黄的玉米地与青翠的菜畦交织成田园画卷,几位老人坐在新修的文化广场石凳上闲话家常,孩童们背着书包从塑胶跑道的校门前雀跃而过——这张拍摄于武乡镇移民安置小区的照片,不仅定格了搬迁群众的新生活图景,更折射出一个时代关于脱贫、安居与发展的深刻命题。
从危房到安居:居住形态的重构
照片中整齐划一的六层住宅楼,与昔日武乡镇村民的居住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据榆林新材料集团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成晓臣回忆,搬迁前的高家砭村“山大沟深,土房低矮,每逢雨季屋顶漏雨、墙体渗水是常态”。这种居住困境在陕南山区具有普遍性: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前,60%的农户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地质灾害频发导致“受灾—重建”恶性循环。
武乡镇移民安置小区通过“四统一”模式破解了这一难题:统一规划建设596套安置房,采用抗震框架结构与节能建材;统一配套供水供电系统,告别挑水点灯的历史;统一设置垃圾分类站与污水处理设施,人居环境达到城镇化标准;统一布局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这种系统性改造使搬迁群众不仅“有房住”,更实现了从生存型住房向发展型社区的跨越。
产业造血:家门口的增收密码
照片背景中若隐若现的肉牛养殖场,揭示了安置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榆林新材料集团投入155万元建设的标准化养殖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使户均年增收突破3万元。这种产业帮扶并非孤例,武安锦城移民安置点将工业园区嵌入社区规划,创造3640个就业岗位,实现“下楼即上班”的产城融合。
产业培育遵循三重路径:一是盘活土地资源,将搬迁后的2.1万亩复垦土地流转用于规模化种植;二是发展特色手工业,如陇南坪垭藏族乡建设的酒店用品扶贫车间,让留守妇女日加工鞋垫千双,月收入达2400元;三是打造电商生态链,武安锦城社区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年销售额突破1980万元,农户通过网络将山货卖向全国。这种多元化增收体系,使搬迁群众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p>
精神重塑:社区治理的柔性革命
照片中老人们围坐的文化广场,正是社区精神文化重构的微观缩影。武安锦城社区创设的“四点半学校”与“姐妹谈心室”,不仅解决2562户双职工家庭子女托管难题,更通过心理辅导帮助65名妇女缓解城市化适应焦虑。这种精细化服务背后,是基层治理从“管理”到“共治”的范式转变。
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变化:武安锦城173名志愿者组成“帮扶帮困小分队”,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坪垭藏族乡成立8个村自建委员会,让村民参与户型选择、质量监督等决策环节。学者何得桂指出,这种赋权机制能有效化解“被动搬迁”引发的文化断裂,增强社区归属感。
生态共生:绿色发展的空间实践
照片边缘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彰显着安置小区的生态智慧。榆林新材料集团在园区实施“见缝插绿”工程,种植94.5万平方米绿化植被,使安置区绿化覆盖率达41%,成为省级园林式单位。这种生态建设不仅提升居住品质,更重构人地关系——通过10万亩认领绿化工程,将昔日的荒山变为碳汇林,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全过程:建筑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年降低能耗30%;雨水收集系统灌溉社区农园,形成资源循环利用闭环;分布式光伏电站既解决公共用电需求,又为村集体创造年均12万元收益。这种开发模式,为山区移民安置提供了可持续样本。
未来展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武乡镇的实践揭示,移民安置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社会关系的再编织。要实现从“搬得出”向“融得进”的跃升,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运用大数据监测搬迁群众5-10年的生活变迁;二是推广“产教融合”模式,参照坪垭藏族乡汉语培训经验,针对性提升职业技能;三是探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允许安置房产权有序流转,激活资产增值潜能。
正如省政协千军昌副主席强调:“移民搬迁要追求效益最大化,既要有党委的决心,更要让老百姓舒心”。当照片中的笑脸成为千万搬迁群众的日常表情,当“安置小区”升华为“幸福家园”,这场始于安居的变革,终将绘就共同富裕的壮丽图景。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