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问答

正安县瑞豪移民搬迁概况

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一场规模浩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以瑞濠街道安置点为载体,书写着中国脱贫攻坚史上的生动篇章。作为遵义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不仅承载着1.7万余名搬迁群众从"生存洼地"到"幸福高地"的跨越,更通过制度创新与精准施策,探索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这个占地面积443亩的现代化社区,见证了从深山木瓦房到城市电梯房的空间转换,更实现了从传统农耕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蜕变,其背后蕴含的治理智慧与发展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一、搬迁背景与政策保障

正安县作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面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严峻现实。瑞濠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始于2016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全面实施,其选址距离县城仅5公里,既保留了城乡过渡的缓冲空间,又确保了基础设施的共享便利。投入10.26亿元打造的3852套安置住房,以人均20平方米的分配标准,为来自19个乡镇的3217户贫困家庭提供了新居。

政策保障体系呈现多维创新特征:通过建立县委书记、县长"双指挥长"制度强化组织保障;制定《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实施方案》解决产权问题;实施"周例会"机制确保问题即时响应。特别是党建"五大工程"的推行,将基层组织建设深度嵌入搬迁全过程,形成"党群连心户"等特色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大规模人口迁移中的管理难题。

二、安置规模与社区建设

瑞濠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人本理念。社区内72栋住宅楼按8个居住小区分布,配套建设17个文体场所、12支文艺队伍,形成"15分钟生活圈"。通过设置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学校"等设施,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硬件建设之外,创新建立"楼长制+连心户长"网格化管理体系,71名楼长负责3795户居民的服务工作,构建起"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

社区转型过程中特别注重文化适应性引导。针对搬迁初期出现的"马桶不会用""出门迷路"等现象,开展"新市民培训"200余场,涵盖电器使用、交通规则、垃圾分类等内容。通过组织广场舞大赛、夕阳红合唱等文化活动,促进邻里关系重构,使搬迁群众的文化认同转化率在两年内达到92%。

三、就业保障与产业发展

就业服务体系展现精准施策特征。建立"移民点单、下单、企业买单"的订单式培训机制,开设家政、焊工等20余类职业技能课程,累计培训4668人次。创新实施"四批就业"策略:劳务输出4279人、县内就业744人、公益岗位安置945人、扶持创业134户,形成多层次就业保障网络。截至2020年,社区就业率达94%,实现户均2.17人就业。

产业支撑方面,依托正安"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的产业优势,在安置点周边建设89家吉他生产企业集群,吸纳12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同步发展"扶贫车间"模式,如瑞依美服饰公司享受场地租金减免政策,带动80户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街的打造则为134名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经营空间,形成餐饮、零售等服务业集聚区。

四、后续扶持与社区融合

公共服务延伸体现温度与精度。建立"双向互动"服务机制,迁出地与迁入地党组织联合设立"一站式"窗口,完成1.2万人的医保、低保衔接。开发劳动力数据库实现就业精准匹配,运用"特惠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小微创业。特别设立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整合物业、社工、义工等力量,形成安全隐患排查处置闭环。

正安县瑞豪移民搬迁概况

可持续发展机制注重内生动力培育。通过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开展感恩教育,将"等靠要"思想转化率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积分制度,积分可用于兑换物业费减免等奖励。2020年实施的"社区共建计划",成功引导600余名居民参与治安巡逻、环境整治等公共事务,实现从"管理对象"到"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变。

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的实践,彰显了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度优势。通过空间再造、产业重构、文化重塑的"三维联动",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物理迁移,更完成了发展能力的系统再造。其经验表明: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关键在于后续扶持体系的精准性与持续性,需要建立就业支撑、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的"铁三角"机制。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搬迁二代的社会融入、特色产业培育路径等课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移民社区治理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