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横山区水库移民中心
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这片因水而兴的土地上,王圪堵水库的建设不仅改写了区域水资源格局,更催生出一项涉及数千家庭的社会系统工程——水库移民安置。作为这项工作的核心实施机构,榆林市横山区水库移民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与创新性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移民安置路径。截至2025年,该中心已完成王圪堵水库98%的移民安置任务,成功转移5610名移民,其经验模式对全国同类工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移民安置的系统化工程
横山区水库移民工作中心通过“居住区+生产区”双轨并行的安置模式,构建起完整的移民生活保障体系。在居住区建设方面,18个居民点的房建及基础设施工程完成率达100%,配套建设幼儿园、供水管网等公共服务设施,其中雷龙湾中心幼儿园等教育项目投资逾580万元,有效解决移民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生产安置区则通过土地整理、节水灌溉等工程,累计平整生产用地17000亩,配套灌溉管道1200米,形成“田成方、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
这种空间重构不仅体现在物理环境上,更延伸至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中心在沙峁村等移民安置点引入鸿丰农产品公司开展设施农业,每个拱棚年均收益达2万元,带动8000余工时务工机会。通过土地流转与产业导入,传统农耕社区逐步向现代农业经济体转型,移民人均收入较搬迁前提升37%,印证了世界银行关于“生产性安置”理论的实践有效性。
二、后期扶持的精准化施策
依据《陕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心建立动态化扶持数据库,对2148名直补对象实行“一卡通”精准发放,年均发放直补资金128.88万元。在项目扶持领域,2022年实施的塔湾镇墩渠村60亩土地整理项目,配套节水灌溉设施使亩均产量提升25%,饲料草棚建设带动养殖规模扩大30%,形成“基建+产业”的复合扶持模式。
这种政策创新在重庆奉节等地的调研中得到验证,即后期扶持需突破单纯资金补偿,转向能力建设。中心通过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对接电商平台等措施,培育出马家梁村白绒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该村现存栏1.5万只,年产值突破1.8亿元,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三、社会治理的协同化创新
面对移民安置中的利益协调难题,中心构建“三级信访调解+法律咨询服务”体系,2022年累计接待群众40余次,信访事项办结率达100%。通过设立移民代表议事会,在周界三安置区排洪工程等项目中实行民主决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移民社会整合”理论高度契合。
安全生产领域推行“网格化+智能化”监管,在18个安置点安装智慧消防系统,建立移民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这种创新举措使安置区连续五年保持“零事故”记录,较全国水库移民安置区平均事故率低83%,彰显精细化管理的显著成效。
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挑战
当前仍存在9.33亿元资金缺口和5800亩生产用地审批滞后的双重制约。林业手续审批涉及省、市多级部门协调,暴露出生态保护与移民权益的深层矛盾。对此,中心建议参照东庄水库经验,建立重大水利工程部省联席会议机制,探索“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调剂。
在移民社区长效发展方面,需警惕“安置房空置化”现象。研究显示,约12%的移民家庭存在“人户分离”,建议引入物业合作社管理模式,通过闲置房屋托管经营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应关注第二代移民的社会融入,建立职业教育衔接机制,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五、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2023年工作计划显示,中心将重点推进排洪工程验收与智慧水务系统建设。建议借鉴引汉济渭工程数字化管理经验,构建移民大数据平台,实现从安置规划到后期扶持的全周期管理。在产业融合方面,可依托王圪堵水库发展生态旅游,预计可创造500个就业岗位,年增收2000万元。
政策创新层面,需完善《横山区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奖补办法》,探索宅基地置换城镇社保的“地票”制度。学术研究应加强移民心理适应、文化传承等软性指标评估,建立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为全国移民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横山区水库移民工作的实践证明,成功的移民安置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发展能力的再造。通过系统化的工程实施、精准化的政策设计、协同化的治理创新,该中心为破解“工程性移民”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智慧化管理手段的深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完善,横山经验必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