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移民搬迁永登县乡镇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一场关乎民生福祉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正在展开。自2012年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其承载的生态移民、避险搬迁等职能与永登县乡镇发展形成了深刻互动。这种互动既是甘肃省域发展战略的缩影,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探索。通过政策牵引、产业重构、民生保障等多维度推进,移民搬迁不仅重塑着人口地理版图,更催化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变革。
政策框架与搬迁逻辑
移民搬迁工程的顶层设计源于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应搬尽搬”原则,构建起“县域安置-市域统筹-省级兜底”的三级安置体系。作为省级统筹安置区,兰州新区承接了来自永登县及周边县域的搬迁任务,其中永登县托管的中川镇、秦川镇等区域成为重要承接地。政策逻辑体现为双重目标:既消除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又通过人口再分布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从实施路径看,搬迁对象识别遵循“精准到户”原则。以永登县苦水镇为例,其搬迁户需经户籍地认定地质灾害风险等级,纳入年度搬迁计划后方可跨区域安置。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政策执行的规范性,也避免了无序迁移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永登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9个,安置1545人,其中涉及通远镇、河桥镇等乡镇的搬迁工程已显现示范效应。
空间重构与治理创新
乡镇托管机制是空间重构的核心举措。永登县中川镇、秦川镇等6个镇73个行政村自2017年起逐步划归新区管辖,形成“市级管理职能下沉”的创新模式。这种行政边界调整并非简单的地域划转,而是伴随着治理体系的重构。例如在托管区域实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分离,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行政区划造成的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永登县通远镇创造的“四安家园”模式颇具借鉴意义。通过建设八公里易地扶贫搬迁点,该镇构建起“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的治理框架:投资400余万元完善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同步发展光伏农业、冷链物流等产业,实现搬迁群众人均收入提升35%以上。这种空间再造与治理能力提升的耦合,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产业转型与就业支撑
产业配套是搬迁工程可持续的关键。永登县在承接搬迁人口过程中,着力打造“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业态培育”的双轮驱动格局。依托连城铝厂、西北铁合金等存量工业基础,实施腾达西铁等12家企业智能化改造,带动冶金、建材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同时借力兰州新区产业走廊优势,发展航空食品、预制菜加工等新业态,形成“厂区+社区”的产城融合模式。
金融支持体系为产业转型注入活力。农发行永登县支行累计发放3.15亿元贷款支持绿茵花园等安置项目建设,创新“惠农e贷”产品覆盖搬迁户生产经营需求。这种“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完善-产业资金扶持”的全链条服务,使得像秦川镇种植户李永峰这样的移民得以扩大经营规模,2025年其合作社产值突破700万元,形成“金融活水润田”的良性循环。
社会融合与文化调适
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适应挑战不容忽视。永登县在树屏镇等搬迁安置区推行“乡愁经济”策略颇具创意:通过建设特色小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文化记忆存续。统计显示,树屏小镇项目吸引50%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形成“离土不离乡”的新型社区形态。这种文化调适策略既缓解了移民心理落差,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融合的基础。通远镇移民点配套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和九年制学校,实施“家庭医生+远程会诊”服务模式。数据显示,搬迁群众就医半径从20公里缩短至3公里以内,适龄儿童入学率提升至99.7%。这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实质性地消弭了城乡二元鸿沟。
未来挑战与发展路径
当前发展仍面临三重挑战:搬迁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健全、部分安置区产业支撑力不足、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有待完善。对此,建议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建立“用地指标-财政转移支付-碳汇交易”联动的补偿机制;二是推进“飞地经济”模式,引导兰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永登县乡镇梯度转移;三是构建“数字移民”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匹配和社会保障接续的智能化。
从更宏观视角看,永登县的实践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重要启示:移民搬迁不应局限于物理空间转移,而应成为区域功能重构的契机;城镇化进程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耦合,在人口流动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当黄土高原上的搬迁群众在新区安居乐业时,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文章。
(本文综合政策文件、实地案例及学术研究,系统解析兰州新区移民搬迁与永登县乡镇发展的互动机制。所引数据截至2025年3月,部分前瞻性内容基于既有政策趋势研判。)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