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产品

忻州市河曲移民新村平房

在黄土高原与黄河的臂弯之间,坐落着忻州市河曲县文笔镇的移民新村。这里曾承载着“十年九不收”的古老民谣,如今却以整齐的平房群落、热闹的社区广场和绿意盎然的公共空间,书写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织的时代叙事。从2017年整村搬迁的破冰之举,到2023年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这片土地上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承诺,更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创新发展路径。这里的平房不只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验田,见证着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华丽转身。

整村搬迁:破局深度贫困

河曲县移民新村的建设始于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困境的深刻破解。赵家沟乡东也村搬迁户赵振华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原居住地距县城85公里,山高路险、饮水困难,通过“集中安置+自主选择”模式,为其提供近10万元搬迁补贴,使其在县城开元新村获得80平方米安置房。这种梯度安置策略,既包含县城集中安置、乡镇统一安置,也允许邻村就近安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截至2022年,全县累计完成287户638人的整村搬迁,拆除旧村469个,腾退土地5527.1亩,实现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

搬迁过程中形成的“3673”行动计划,成为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七大难题的系统方案。其中“六环联动”机制尤为关键:在精准识别环节建立“红蓝黄”三色台账,确保189户426人精准对接安置政策;在资金筹措方面整合国家补助、土地增减挂钩收益等渠道,单户最高可获得12.8万元资金支持;在后续保障环节创新“社区乡镇双服务”模式,102名乡镇干部与329名村干部组成“五包”工作队,既解决装修入住难题,又提供就业指导与心理疏导。

平房社区:空间重构实践

移民新村的平房建筑设计彰显人文关怀与实用主义结合。以范家梁城新苑小区为例,3.4万平方米安置区规划22栋住宅,采用坡屋顶、暖色调外墙的传统晋北民居元素,单元楼间距达15米,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容积率控制在1.2以下。这种空间布局既延续乡土记忆,又注入现代社区功能,2020年被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社区治理层面实施的“物业+”模式颇具创新性。嘉和物业公司通过“0.4元/月·平米”的差异化收费机制,将物业服务拓展至助老送餐、矛盾调解等领域。在滨河新村,物业费中的20%专项用于绿化养护,利用地库顶板空间打造立体园林,使得绿化覆盖率突破45%,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住区。社区广场定期举办的年货集市,更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2024年冬季集市单日交易额突破50万元,冻槟果、手擀豆面等农产品溢价率达300%。

忻州市河曲移民新村平房

三变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河曲移民新村的真正突破,在于将“住有所居”升华为“产城融合”。范家梁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吸引4800余万元村民入股,组建矿山工程公司、农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7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这种“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使搬迁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又可参与企业分红,更在配套建设的扶贫车间实现就近就业。

产业培育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一方面保留并升级冻海红果加工、小杂粮种植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引进山西艾尚缔泽科技公司,发展光伏农业、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在幸福小区,1851户搬迁户通过“9+9”产业菜单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既有参与护林员、社区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也有加入水利水保专业队获取劳务收入,形成多元化增收渠道。2023年开展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更使1580人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就业率提升至92.6%。

公共服务:织就幸福网络

从“好邻居助老餐桌”到“四点半课堂”,移民新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展现温度与精度。城新苑社区建立的日间照料中心,为73名独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务,采用“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单餐补贴达50%,确保“6元吃好”。在教育保障方面,新村配套建设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完整教育链,对高中生实行学费全免,大学新生奖励5000-10000元,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智慧社区建设赋予传统平房新内涵。通过“雪亮工程”实现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建立搬迁户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动态追踪就业、健康等12类数据。在开元新村试点的“数字物业”平台,居民可通过手机APP完成物业缴费、报修投诉等事项,响应时效缩短至2小时内。这种数字化转型,使移民新村的管理效能提升40%,群众满意度达98.7%。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新范式

河曲移民新村的实践揭示,易地搬迁绝非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其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住三个维度: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人退林进”的生态补偿,累计复垦土地303个村5272亩;在经济维度上构建“三变改革+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在社会维度上创新“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的融合供给。这种系统化解决方案,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

忻州市河曲移民新村平房

面向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推动“安置区”向“特色小镇”升级,依托黄河文化发展民宿旅游;二是建立搬迁户动态监测机制,防范返贫风险;三是探索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衔接,将7.2万亩新造林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正如忻州市政协副主席边东圣所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让平房社区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之源”。这片黄土地上的移民新村,正在书写着从生存型搬迁向发展型跨越的中国故事。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