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国家

忻州市乡村振兴局移民科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忻州市作为山西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破解深度贫困的关键抓手。随着市乡村振兴局的挂牌成立,移民科作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核心部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起覆盖搬迁安置、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的全链条工作体系。从整村搬迁的“六环联动”到“五化五全”后续扶持机制,这里正以系统化思维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样本。

一、搬迁规划:破解“七难”的科学路径

忻州市乡村振兴局移民科

忻州市移民科深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的“破解七个问题”重要指示,以“人、钱、地、房、树、村、稳”七大难题为切入点,建立起“3673”行动计划框架。通过三年攻坚期,累计实施整村搬迁724个自然村,其中469个完成拆除复垦,腾退土地面积达5527.1亩。这一过程中,移民科创造性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腾退宅基地复垦指标纳入全省交易体系,仅繁峙县就实现5亿元资金回笼,为后续扶持注入源头活水。

在安置选址环节,移民科坚持“三避让两靠近”原则(避让地质灾害区、生态脆弱区、基础设施盲区,靠近产业园区、城镇中心区),确保搬迁群众既能安居更可乐业。岢岚县广惠园社区的实践表明,通过集中建设安置住房与配套基础设施同步规划,搬迁户人均住房成本控制在1.5万元以内,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种“规划即报即批、建设即开即用”的高效模式,使全市12253户搬迁群众提前18个月入住新居。

二、社区治理:双五级体系的创新实践

针对搬迁群众“离乡不离土”的身份焦虑,移民科首创“双五级”管理体系:纵向建立“乡镇党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横向构建“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总楼长—单元长—家庭代表”自治网络。这种立体化管理在静乐县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设立34个“一站式”服务中心,476名社区干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下沉,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2%。

数字化转型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保德县试点建设智慧社区平台,集成人脸识别门禁、智能水电监测、远程医疗问诊等20项功能模块。数据显示,该平台使物业管理效率提升40%,特殊群体关爱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依托“忻申报”防贫预警系统,对1642名搬迁监测对象实施动态帮扶,确保脱贫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干预。

三、产业就业:两业联动的增收引擎

移民科深谙“稳得住”的关键在产业支撑,构建起“市有基地、县有园区、村有车间、户有工坊”的四级就业体系。原平市打造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19家省级龙头企业,形成“种植—深加工—电商物流”全产业链,带动搬迁群众户均年增收1.2万元。神池县通过“光伏+养殖”复合产业模式,使村级光伏电站收益的60%用于开发公益岗位,创造就业机会2300余个。

技能培训方面创新“三单制”服务(企业下单、机构接单、买单),在宁武县开展数据标注、家政服务等定向培训,使搬迁劳动力持证上岗率达78%。统计显示,全市建立54个帮扶车间,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2万个,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户均1.6人就业,就业稳定性较传统务农提升3倍。

四、权益保障:双重户籍的制度突破

为破解搬迁群众“两头空”的权益困境,移民科推动出台《易地搬迁安置对象后续权益保障实施细则》,明确迁出地与迁入地23项权益清单。其中,迁出地保留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8项权益,迁入地则赋予选举权、教育医疗等15项权益。这种“户籍双轨制”在五寨县试点中,成功保障搬迁群众继续享受原村光伏分红,同时获得城镇低保覆盖。

在住房保障方面,建立“共有产权”过渡机制,允许搬迁户在5年过渡期内分期缴纳自筹资金。河曲县通过该政策,使97%的搬迁家庭提前取得完全产权,并配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新增住房需求。这种弹性制度设计,既减轻群众负担,又避免福利依赖。

五、机制创新:四维联动的制度保障

移民科构建起“政策+资金+考核+监督”四维保障体系:政策层面出台12个配套文件,形成“1+N”制度框架;资金管理实行“项目库动态调整”,将涉农整合资金的30%定向投入后续扶持;考核方面将搬迁社区治理纳入市县党政班子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权重占比达15%;监督环节建立纪委监委、审计、群众三方监督机制,确保18.9亿元扶持资金零截留。

在生态补偿领域创新“人退林进”模式,对整村搬迁区域实施退耕还林、生态修复项目469个,培育碳汇交易资源。岢岚县宋家沟片区通过生态补偿金反哺社区建设,打造出“绿水青山—生态资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相关经验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忻州市乡村振兴局移民科的实践表明,易地搬迁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发展权利的再分配。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指数评估体系,量化心理适应、文化认同等软性指标;二是推动安置社区数字化治理升级,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流转可追溯;三是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搬迁腾退的生态空间转化为碳汇资产。唯有持续创新制度供给,方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乡村振兴图景。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