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源折腰沟村移民搬迁
在宁夏同心县张家塬乡的旱塬深处,折腰沟村曾是一个被贫困与地理条件束缚的典型西北山村。十年间,这里从“靠天吃饭”的闭塞之地蜕变为“彩虹之村”,屋顶斑斓的色彩与莲花山的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这一巨变背后,不仅是一场地理空间的迁徙,更是一场关于生态治理、文化传承与经济转型的深刻实践。
一、政策驱动:多维支撑的搬迁框架
折腰沟村的变迁始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叠加。2019年,同心县委、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推动43.7公里乡村道路硬化和3座过水桥建设,彻底打通了村庄与外界的物理阻隔。2021年,乡村旅游规划通过备案审批,标志着村庄从“生存型搬迁”转向“发展型安置”。通过“10+5+N”政策包(10万元财政补助、5万元贴息贷款及配套扶持措施),引导村民将60%的耕地转为生态林,同步推进卫生改厕、安全饮水等工程,形成“搬迁—产业—生态”的闭环。
这种政策设计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以窑洞宾馆项目为例,2019年建设的10孔窑洞不仅带来2万余元集体经济收入,更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让83户常住户中的23户实现民宿经营转型。2023年引入的枸杞渣饲料添加剂项目,则通过“村企合作”模式,为5名村民提供固定岗位,人均年增收突破1.8万元。
二、空间重构:从地理阻隔到文旅地标
折腰沟村的地理空间重构包含双重维度。在物理层面,40公里长的深沟曾是制约发展的天然屏障。随着银昆高速出口规划在村外3公里处落地,村庄被纳入“银川—庆阳2小时旅游圈”。文化层面的重构更具创新性:2公里“红军小道”复刻了1936年西征路线,云霄台上的红旗雕塑与党史学习馆形成红色教育矩阵,使游客流量较2019年增长4倍。
这种重构催生了独特的“复合型空间经济”。火车餐厅改造自3列退役车厢,日均接待量达150人次;10孔窑洞宾馆引入水暖炕和独立卫浴,住宿单价较传统农家乐提高60%。更值得关注的是“七彩屋顶计划”——335户农宅屋顶涂装费用由村集体承担80%,既形成视觉地标,又通过色彩分区引导游客动线,使摄影打卡点消费转化率达到37%。
三、文化激活:非遗与红色基因的双重赋能
莲花山“青苗水会”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撬动文化资本的支点。村集体通过复原清代祈雨仪轨,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使2023年端午节期间非遗体验营收占比达总收入的28%。红色文化的挖掘更具深度:方神庙墙上的抗日标语采用AR技术活化,游客扫描即可观看1936年红军动员场景的3D重现。
文化赋能的深层价值体现在社区认同重塑。68岁村民丁成吉将7间住房改造为民宿后,自发收集37件红军遗物捐赠给村史馆;妇女陈秀琴1936年参军的事迹被编成舞台剧,由村民自导自演,年均演出46场。这种文化自觉使折腰沟村的旅游发展摆脱了“景观化”陷阱,形成“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生态观光”的立体产品体系。
四、生态治理: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再造
搬迁过程中的生态治理呈现出技术性与社会织的特征。村庄采用“分层修复”策略:沟壑区种植柠条、沙棘等固土植物6094亩;塬面实施“光伏+农业”,在130盏太阳能路灯支架上嫁接葡萄架,形成“一杆双用”模式。更具创新性的是“生态积分制”,村民通过垃圾回收、节水灌溉等行为兑换旅游分红,使农药使用量三年下降42%。
这种治理模式催生了新型人地关系。退耕还林的4万亩草场发展生态牧业,引进的滩羊种群采用“放牧+舍饲”循环,既控制载畜量,又通过游客投喂体验创造衍生收入。2024年启动的莲花山“花果山”工程,则通过栽植500亩经济林,预计使碳汇交易收入在2026年达到村总收入的15%。
五、经济转型:从生存逻辑到市场嵌入
搬迁引发的经济转型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生产要素重组:15742亩耕地中35%流转为旅游设施用地,产生的地租收益反哺村集体;其次是人力资本升级,2023年开展的“民宿管家”培训使23名村民获得职业认证,服务单价提升至每日200元。最深刻的变革在于市场关系的重构——村庄通过“宁夏共创生态旅游公司”对接携程、美团等平台,使线上订单占比从2019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67%。
这种转型创造了“涟漪效应”。越野车赛道项目带动周边6个村庄发展汽修、餐饮配套;小杂粮展厅将红柴胡、藜麦等作物开发成文创商品,溢价率超过300%。2025年规划的温泉酒店项目,更将通过联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2000万元,标志着折腰沟村从“政策输血”转向“市场造血”。
折腰沟村的移民搬迁实践,本质上是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其经验表明:地理空间的迁徙必须与文化基因激活、生态价值转化、市场能力培育相结合,才能突破“搬迁—返贫”的循环陷阱。当前发展仍面临三大挑战:红色文旅产品同质化倾向、代际人口流失导致的非遗传承断层、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性不足。
未来研究可聚焦三个方向:其一,构建“搬迁适应性指数”,量化评估村民从农业生产者向旅游服务者转型的心理阈值;其二,探索非遗IP的数字化开发路径,如将“青苗水会”仪式转化为NFT数字藏品;其三,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碳汇+旅游”的复合交易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折腰沟”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从地理迁徙到文明跃迁的跨越。
article-content {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serif;
line-height: 1.8;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padding: 20px;
article-content h2 {
color: 2c3e50;
border-left: 5px solid 3498db;
padding-left: 10px;
margin: 30px 0 20px;
article-content p {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font-size: 16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