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徐闻北水移民村感悟
一、移民村的诞生与历史背景
徐闻北水村是湛江市徐闻县城北乡的一个典型移民村,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至1969年间,因廉江鹤地水库建设需要,原居于此的村民集体迁至现址,形成了如今的北水村委会。全村由北水、军房、铜铁村和火炉桥四条自然村组成,总人口3163人,耕地面积达5500亩。这一迁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承载着移民群体“舍家为国”的集体记忆。
二、移民精神的当代诠释
1. 自力更生与家园重建
北水村的移民历史与全国其他移民群体(如湖北大柴湖移民)有相似之处。他们从零开始,开垦荒地、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以甘蔗、香蕉、辣椒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体系。如今,村内设有小学,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年人均收入约3800元,展现了移民群体从“生存”到“发展”的蜕变。
感悟:移民精神的核心在于“破局”——在陌生土地上重新扎根,将逆境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2. 基层治理与集体行动
北水村的发展规划体现了基层组织的能动性。例如,通过争取移民政策资金完成水管铺设、增容变压器解决用电问题,以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举措,展现了村民自治与支持的结合。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是移民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寻访中的所见所闻
1. 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力
尽管是移民村,北水村保留了浓厚的集体文化。例如,村民自办“村晚”活动,春节期间在小学内举办歌舞表演,展现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这种活动不仅是娱乐,更是移民群体身份认同的表达。
场景想象:站在北水小学的操场上,听着锣鼓声与欢笑声交织,仿佛看到半个世纪前移民们初至此地的坚韧与今日的安居乐业在此交汇。
2. 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北水村东邻大水桥水库,西接北岭村,地理环境兼具农业与生态价值。村内农田阡陌纵横,香蕉林与甘蔗地交织成绿色画卷。这种自然景观不仅是经济来源,更是移民与土地深度联结的象征。
四、移民村的挑战与未来
1. 基础设施与民生改善
北水村当前仍面临水管老化、电力不足等问题,但通过规划中的水利工程和电网改造项目,村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例如,计划修建的北水水坝将解决700多亩坡地灌溉问题,直接提升农业产能。
2. 文化记忆的延续
移民村的历史需通过口述史、档案记录等方式保存。例如,大柴湖移民通过纪念馆和体验园传承精神,北水村亦可借鉴此类模式,将移民故事转化为教育资源。
五、寻访的深层思考
1. 个体与集体的命运交织
移民不仅是地理迁移,更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重构。北水村民从廉江到徐闻的迁徙,体现了个人命运如何被国家工程重塑,而他们的奋斗又如何在集体中成就新的家园。
2. 移民精神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从湖北大柴湖到徐闻北水村,移民群体共通的精神是“舍家为国”与“团结奋进”,但北水村的独特性在于其依托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为其他移民村提供了参考。
寻访北水移民村,既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在这里,移民精神化作田间的劳作、节庆的锣鼓和规划中的蓝图,诠释着“根在何处,家便在何处”的生命力。这片土地的故事,不仅是徐闻的缩影,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数移民群体的共同记忆。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