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下山移民新村地址
在金华市婺城区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关于迁徙与重生的故事已持续二十余年。从海拔千米的竹蓬尖到蒋堂镇的移民小区,从塔石乡的裂缝村到白龙桥镇的安置楼群,婺城区通过“下山安居创富”工程,为1.38万山区群众铺就了一条从深山到城市、从贫困到共富的蜕变之路。这场跨越时空的民生实践,不仅重塑了地理版图上的居住坐标,更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书写了共同富裕的鲜活样本。
移民新村的规划布局
婺城区的移民安置网络以“中心辐射+多点开花”为特征,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战略格局。蒋堂移民新村作为核心枢纽,二期项目占地77.4亩,建成864套安置房,成为沙畈、塔石等六个乡镇1300余人的新家园。其选址位于蒋罗路与白汤下线交叉口,既保障了与金华主城区的半小时通勤圈,又通过毗邻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
在空间拓展上,白龙桥安置小区以34.06万平方米的体量成为新地标,预计2024年底交付后将容纳1800户家庭。该片区紧邻华龙南街与文化路交汇处,配套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站点和商业综合体,体现了“产城融合”的前瞻思维。而乾西移民社区通过四期建设累计安置2000余人,其“15分钟生活圈”内集中了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完整教育链,彰显了公共服务资源的精准投放。
安置政策的多元创新
婺城区构建了“3+X”安置政策体系,在传统安置房基础上推出货币化补偿、廉租房过渡、面积回购等创新模式。如2022年实施的安置面积回购政策,允许农户将部分安置指标转化为现金补偿,最高可获得每平方米6000元的回购资金,有效缓解了搬迁户的购房压力。这项政策在蒋堂二期分房中,使38户低收入家庭通过灵活选择降低了搬迁成本。
政策工具箱的完善还体现在动态调整机制上。针对九峰水库蓄水区移民,创新实施“整村搬迁+散户安置”双轨制,岭上乡21个行政村通过跨镇安置实现“飞地治理”。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户除享受人均2.8万元补助外,还可优先获得就业培训资源,这种差异化扶持策略在塔石乡D级危房改造中成效显著。
就业与增收的持续保障
移民社区内蓬勃发展的来料加工产业,成为增收致富的关键引擎。乾西移民社区培育了54个加工点,涉及箱包配件、电子元件等领域,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尤其惠及老年群体,如沙畈乡银坑村的老年夫妻通过塑料花组装,年收入突破3万元,印证了“小车间撬动大民生”的实践逻辑。
在产业融合层面,箬阳乡的香榧种植示范基地提供了另一种范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192名移民不仅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转化为产业工人。朱建新团队打造的万亩香榧园,预计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这种“生态资源-特色产业-文旅经济”的价值链重构,使农户收入增幅最高达24249元/年。
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
教育医疗资源的提质扩容,彻底改变了山区移民的命运轨迹。阳山移民小区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学龄儿童就学半径缩短至500米以内。董志鸿一家从塔石乡搬迁后,子女享受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这种代际跃迁在移民群体中具有普遍性。
社区治理创新同样值得关注。乾西移民社区建立“乡贤调解+网格管理”双机制,成功化解不同来源移民的文化隔阂。廖根富等志愿者组成的文明督导队,通过“积分制”管理促进居民身份转换,这种柔性治理手段使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67%。
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面对尚未搬迁的3万余山区群众,婺城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万人安置目标。白龙桥安置小区三期已纳入规划,拟采用“垂直社区”设计理念,配套建设创客空间和技能培训中心。这种“居住+创业”综合体模式,将就业服务前移至少5年。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建议构建移民大数据平台,整合住建、人社、教育等多部门数据,实现从搬迁申请到就业推荐的全程线上办理。借鉴天台县赤城安置区的“智慧社区”经验,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完善独居老人关怀系统,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度。
从竹海深处的土坯房到现代化的电梯公寓,婺城区的移民工程不仅完成了物理空间的位移,更实现了发展权利的平等重构。当1.38万移民在新区开启人生新篇,他们用厨房的烟火气、加工车间的忙碌声、社区广场的欢笑声,共同谱写着城乡共富的进行曲。未来,随着白龙桥等新安置点的建成,这场始于搬迁、臻于创富的民生实践,必将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多婺城智慧。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