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五里岗移民搬迁户
在贵州乌蒙山腹地,威宁县五里岗街道的楼群间,承载着中国脱贫攻坚史上最壮阔的迁徙故事。作为贵州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之一,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县最偏远村落的6.5万余名搬迁群众,他们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存困境,在主导的城镇化安置中实现了从“深山村民”到“城市新市民”的跨越。这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工程,不仅改写了数万家庭的命运轨迹,更成为观察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重要窗口。
一、科学规划与精准安置
威宁县的搬迁工程始于“十三五”规划初期,以“搬得出”为首要目标,在安置选址上体现了系统性思维。将五里岗安置点规划为未来县城中心,同步建设第十中学、中医院、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确保搬迁户能共享城市发展红利。在住房设计上,严格执行人均20平方米标准,开发60-140平方米五种户型,既避免超标建设,又满足不同家庭结构需求。阳光新城等安置小区采用白墙黛瓦的现代建筑风格,配套绿化、路灯、广场等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土坯房、泥巴路”的居住环境。
精准识别是搬迁成功的关键。通过“三步骤”筛查机制:首先锁定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寨,再以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入户核查,最后经多部门数据比对确认资格。这种“双线并行”的识别方式,确保了全县9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无一遗漏,搬迁总规模精确到65570人。来自海拉镇黑多村的崔二蛮家庭,正是在这样的精准识别中被纳入搬迁名单,最终告别溜索过江的险境,住进配备独立厨卫的安置房。
二、就业扶持与收入保障
“稳得住”的核心在于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五里岗建立“就业需求-技能培训-岗位匹配”全链条服务,形成“四维就业网络”:工业园区吸纳技术工人,蔬菜基地解决就近就业,扶贫车间兼顾家庭照料,自主创业享受政策扶持。仅2020年就开发1.5万个就业岗位,通过“一户一策”就业方案实现5160人稳定就业。如欣荣社区的凉鞋扶贫车间,采取“保底工资+计件提成”模式,让70余名妇女实现“带娃挣钱两不误”,月均收入突破2500元。
在创业支持方面,构建“金融+空间”双扶持体系。设立最高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同步开发便民小吃摊、农贸市场等低成本经营场所。阳光馨区平价农贸市场通过免租政策,让280名搬迁户实现“铺面创业”,形成社区商业生态闭环。搬迁户王邦琴夫妇在双龙镇蔬菜基地务工积累资金后,计划利用创业贷款开设便利店,这种“就业-积累-创业”的阶梯式发展路径,成为可持续增收的典型模式。
三、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
面对城乡文化融合的挑战,五里岗创新“四级网格”治理体系。街道-社区-自管委-楼栋长的垂直管理,配合“积分超市”“联户长”等激励机制,将6万余人纳入精细化服务网络。警务室24小时巡逻、矛盾纠纷三级调解等机制,使万人社区刑事发案率降至0.3‰以下。社区定期开展的感恩教育、普法宣传、市民培训,则帮助搬迁户快速适应城市规则,如禄会芬老人从“乱丢垃圾”到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转变,折射出文明意识的集体提升。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区融入的基石。五里岗构建“15分钟生活圈”:3所小学、2所中学覆盖教育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全科医生,公交专线直通产业园区。特别设立“易地搬迁服务大厅”,整合人社、公安等12个部门职能,实现医保转移、户籍办理等23项事务“一窗通办”。2020年开通的务工公交专线,每日运送600余人次往返蔬菜基地,破解“就业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文化适应与身份重构
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的转型中,注重文化衔接载体建设。通过组建广场舞队、苗族芦笙队等15支文艺团队,既保留传统文化记忆,又培育社区归属感。思源社区的罗琪从“外来者”变为广场舞队长,带动200余名妇女参与文体活动,这种文化再组织过程有效缓解了“城市孤独症”。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勤劳模范”等356户典型,塑造积极向上的社区价值导向。
身份认同的重构需要制度保障。2020年开展的安置房不动产权证发放工作,让搬迁户获得法律意义上的市民财产权。唐秀珍家庭在取得产权证后,不仅获得保洁工作,更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这种“财产权-话语权”的同步赋予,标志着从“暂住者”到“主人翁”的身份蜕变。还通过组织“新市民培训”,帮助搬迁户掌握电梯使用、移动支付等城市生活技能,加速市民化进程。
五、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在后搬迁时代,威宁县着力培育“造血机制”。成立县级后扶公司,统筹运营安置区商业门面、停车场等资产,108个门面中30个由搬迁户租赁经营,形成社区经济内循环。投资建设的便民小吃摊、农贸市场等项目,既完善商业配套,又创造560个创业岗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种“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为安置区注入持久发展动力。
面对产业升级需求,五里岗正探索“产城融合2.0”路径。通过引进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扶贫车间向现代产业园转型。2025年东西部协作招聘会吸引26家企业提供万余岗位,其中技术工种占比提升至40%,标志着就业结构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职业中学开展的“订单式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制技工人才,这种“教育-就业”直通机制,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人力资本。
威宁县五里岗的移民搬迁工程,以系统性政策设计破解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治理难题。通过精准安置、就业创新、文化融合、产业升级的链条式推进,不仅实现物理空间的重构,更完成社会关系的再造。当前,安置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搬迁前增长320%,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医保参保率均达100%,这些数据印证着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面向未来,需在社区治理数字化、产业培育特色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等方面深化探索,让搬迁群众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持续共享发展红利,真正书写“稳稳的幸福”新篇章。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