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移民浙人员最新政策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以政策创新推动外籍人员来浙工作、生活的便利化。截至2024年,全省已实现与25个国家全面互免签证,对38国试行单方面免签,并通过优化过境免签、建立首站服务平台等举措,吸引外籍人才集聚。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免签入境浙江的外国人达13.09万人次,同比增长873%,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32.7%。这一系列政策红利不仅加速了浙江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也为外籍移民提供了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和生活保障。
一、签证与居留便利化
浙江在签证政策上实现多项突破。自2024年12月起,国家移民管理局将过境免签停留时间统一延长至240小时,适用口岸从39个增至60个,其中浙江占6个,包括新增的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和义乌国际机场。这一调整使外籍商务人士和游客有更充裕时间考察市场或旅游观光。
针对长期居留需求,浙江推出“一地办理、区域通用”的长三角外籍船员换班机制,并首创“地检融合”型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外籍船员可通过“免办停留证件”政策实现换班离境,2024年已有1.1万人受益,手续时间缩短85.7%。海外高层次人才可申请主副卡制居住证,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行享受医疗、教育等权益,办理材料精简至6项,审核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
二、口岸通关与边检服务升级
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大幅提升通关效率。国际航行船舶全面实行网上预报预检,边检行政许可实现“零跑腿”,2024年为3.1万艘外籍船舶缩短靠泊时间5.1万小时,节约成本超亿元。保税燃油加注船舶的边检手续从3小时压缩至30分钟,依托7×24小时通关保障体系,外轮加油成本降低30%。
针对突发需求,杭州、宁波试点“夜间办”“加急办”服务,商务人员可通过“五专”通道紧急,2024年累计处理7.76万件商贸类申请。萧山机场还设置多语种志愿服务队,提供德、法、日等12种语言支持,并增设外国人填卡台提升入境体验。
三、涉外服务与生活配套完善
浙江构建“入境即服务”生态链。外籍人员抵达萧山机场后,可在首站服务平台同步、手机卡及移动支付绑定,解决入境初期的金融与通信障碍。全省已设立39个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和25个县级签证点,外籍人才签证实现“15分钟便民圈”覆盖。
在就业支持方面,浙江试点外籍跨境电商人才认定,为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从业者提供工作许可。绍兴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机构,面向外籍教师开放17个语种岗位,提供免费公寓和商业保险,博士年薪可达40万元。杭州市更将外籍“高精尖缺”人才纳入“西湖明珠工程”,给予团队最高500万元补助。
四、教育与医疗保障体系
子女教育是外籍家庭的核心关切。持《浙江省居住证》可参与积分入学,非杭户籍子女通过人才居住证还能优先入读公立学校。杭州已建成1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课程覆盖IB、AP等国际体系,学费较上海同类机构低20%。
医疗保障方面,外籍人员可凭居住证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绍兴、宁波等地三甲医院设立国际医疗部,提供英语导诊和商业保险直付服务。2024年,全省外籍人员医保参保率较上年提升18%。
五、未来政策优化方向
尽管当前政策成效显著,仍有改进空间。例如居住证积分体系尚未与个人所得税优惠挂钩,部分中小企业外籍员工社保缴纳率不足60%。建议下一步探索跨境数据互认机制,推动长三角外籍人才资质互通,并扩大“外籍高技能人才绿卡”适用范围。
学术研究指出,浙江需加强政策协同性评估。浙江大学移民研究所建议建立外籍人员满意度指数,将政务服务响应速度、涉外纠纷解决效率等纳入考核。同时可借鉴新加坡“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对投资额超500万美元的外籍创业者给予永久居留快速通道。
浙江通过签证便利化、服务数字化、配套国际化三重路径,构建了外籍移民“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的政策生态。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制度壁垒,强化跨部门协同,使浙江成为全球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高地。正如省出入境管理局负责人所言:“政策创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外籍来浙者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