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论新西兰移民政策
根据外媒报道和官方政策分析,新西兰近年来针对移民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旨在平衡经济复苏需求、吸引高技能人才及应对社会挑战。以下是综合多篇报道的评论要点:
一、经济复苏驱动政策调整
1. 放宽旅游签与数字游民政策
新西兰自2025年起允许旅游签证持有者为海外雇主远程工作,旨在吸引“数字游民”延长停留时间,刺激本地消费。此举被视为开发新兴旅游市场、应对中国等关键市场游客恢复不足(仅恢复至疫情前的53%)的重要措施。
外媒评价:政策灵活性强,但需警惕税务问题(如远程工作超过90天需报税)及签证费用上涨(国际游客税从35纽币涨至100纽币)可能削弱吸引力。
2. 投资移民政策简化与优化
2025年4月起,“黄金签证”取消英语要求,投资类别分为500万纽币(增长类)和1000万纽币(平衡类),允许债券、股票、房产开发等多种投资形式。此举旨在吸引高净值人群,推动资本流入。
外媒评价:政策门槛降低增强了竞争力,但合规审查趋严(如NZTE对投资项目严格审批)可能增加申请复杂性。
二、技术移民收紧与高技能人才优先
1. 工签门槛提高
认证雇主工签(AEWV)政策收紧,对低技能岗位(ANZSCO 4-5级)增设英语要求(雅思4分),工签最长时限从5年缩至3年,并关闭公交司机等职业的“直通居留”通道。
外媒批评:政策可能加剧低技能劳动力短缺,尤其影响农业和餐饮业,但强调此举旨在保护本地就业。
2. 绿色清单动态调整
新增航空工程师等职业,同时剔除部分岗位(如卡车司机),强调吸引“国家急需人才”。外媒认为,政策灵活性高但缺乏稳定性,职业清单变动可能影响长期移民规划。
三、政策争议与社会挑战
1. 移民剥削与权益保障
技术移民政策要求英语能力,称有助于移民理解自身权益并举报剥削行为。外媒指出,新西兰移民剥削问题长期存在(如低薪和恶劣工作条件),政策执行效果待观察。
2. 种族矛盾与社会融入
2019年基督城枪击事件后,新西兰“移民天堂”形象受冲击,少数族裔(包括华人)仍面临隐性歧视。近期政策虽强调包容,但高净值移民涌入可能加剧社会分层。
四、国际竞争与市场反应
1. 全球“抢人”策略对比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同步收紧技术移民,但通过投资移民宽松化(如无需英语)与美国“金卡”项目竞争高净值人群。外媒认为,新西兰凭借环境优势和政策灵活性仍具吸引力。
2. 中国游客与投资者角色
中国游客恢复缓慢,但视其为关键市场,希望通过签证便利化(如远程工作政策)和投资移民吸引消费与资本。签证费用上涨可能抑制需求。
外媒普遍认为,新西兰移民政策调整体现了经济导向与人才筛选的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放宽投资和技术门槛吸引资本与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工签收紧保护本地就业。政策的两面性也引发争议,包括社会公平性、剥削风险及长期稳定性问题。未来,政策效果将取决于执行力度与全球经济环境。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