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产品

唐县西大洋水库移民搬迁

1. 搬迁背景与规模

西大洋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0年初步建成,因库区蓄水需要,淹没范围内的大量村庄和居民需搬迁。根据记载,水库征地高程为145米,淹没耕地约4.27万亩,移民高程为143.95米,涉及迁移人口达32,199人。搬迁范围主要集中在唐县境内的大洋乡等地,例如中长店村、明伏村等均因水库建设而整体迁移。

唐县西大洋水库移民搬迁

2. 移民村庄案例

  • 中长店村:原村址位于唐河西岸,1958年因水库修建被淹没,全村搬迁至北侧山坡下,形成现有村落。搬迁后村庄规划整齐,但近年来因人口外流,部分房屋空置甚至坍塌。
  • 明伏村:位于水库上游唐河东岸,属于典型的库区移民贫困村。全村564户1974人中,部分家庭因搬迁后缺乏产业支持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后通过扶贫政策逐步改善。
  • 3. 搬迁后的影响与挑战

  • 土地与生计问题:移民后,原耕地被淹没,村民需适应新的生产环境。部分村庄通过发展手工业(如箱包加工)和农业种植(红枣、核桃等)实现经济转型。
  • 基础设施重建:搬迁村庄需重建住房、道路、饮水设施等。例如,明伏村在扶贫项目支持下,完成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程,提升生活条件。
  • 生态保护限制:由于水库成为保定市饮用水源地,搬迁后的库区周边实行严格环保管理,禁止工业开发,限制了部分经济发展途径。
  • 4. 后续政策与支持

  • 扶贫措施:针对移民村贫困问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如护林员、保洁员)、提供金融扶贫贷款、扶持手工业等方式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 生态补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应急水源地,库区移民享受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支持,例如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 5. 现状与保护

    目前,西大洋水库库区移民村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例如,中长店村依托水库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但受限于水源保护要求,未大规模开发。通过动态监测水质、加强污染防控等手段,确保移民安置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西大洋水库移民搬迁是集水利工程、社会安置、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复杂工程。尽管初期面临土地流失和经济转型的挑战,但通过后续政策支持,移民村逐步实现稳定发展。如今,这些村庄既是水库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典型范例。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