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合沟移民小区在哪
在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一片依山而建的现代化社区——合沟移民小区,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样本。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这个承载着数千户移民生活愿景的小区,不仅在地理空间上重构了城乡格局,更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
合沟移民小区坐落于吴起县城规划核心区,具体位于县城合沟片区,毗邻陈蒿湾拆迁安置小区与农林水牧大厦。该区域作为县城“东扩南进”战略的重要节点,通过燕山台、李洼子台等片区规划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从空间功能来看,小区北接县城主干道延吴路,南临白于山生态保护区,兼具城市服务与生态涵养双重属性。
在交通可达性方面,小区周边设有合沟小区、合沟加油站等公交站点,可换乘吴起8路、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形成15分钟生活圈交通网络。2023年实施的306省道改造工程,更将小区与铁边城镇等重点镇的通勤时间缩短至40分钟,强化了城乡要素流动。这种区位优势使搬迁群众既能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又可依托原有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二、政策脉络与发展沿革
合沟小区的建设始于2012年《吴起县合沟移民搬迁暨保障性住房小区招标公告》,总投资2.2亿元建设11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开创了“移民安置+保障性住房”复合模式。2016年《“十三五”移民搬迁实施方案》将其定位为“三位一体”示范工程,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2387户12559人从深山向城镇的梯度转移。
在实施过程中,创新采用“四化同步”推进机制:工业化带动就业岗位创造,信息化构建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农业现代化保障产业衔接。审计数据显示,1楼工程竣工决算严格遵循项目法人制与合同管理制,单位造价控制在2650元/㎡,较同类项目节约成本12%。这种精细化管控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率与工程质量的双重达标。
三、社区治理与民生保障
社区运营采取“主导+物业协同”管理模式,龙鼎物业等企业提供保安、保洁等300个公益性岗位,贫困户通过“点对点”就业安置实现月均增收1200元。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建立的“楼栋长-单元长”网格体系,使居民事务响应速度提升至2小时以内,该经验被陕西省住建厅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小区内配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及1800㎡社区广场,形成“500米公共服务圈”。教育配套方面,依托周边第四小学建设项目,实现学龄儿童100%就近入学。这种“嵌入式”服务布局,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市民化过程中的适应性难题。
四、产业衔接与可持续发展
小区通过“三块地”改革盘活搬迁群众原有资源:耕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宅基地复垦新增指标98公顷,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建设社区工厂。杨青川口缝纫社区工厂与醋业公司食品加工厂吸纳劳动力260人,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这种“离土不离权”的产权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农民财产权益,又激活了生产要素流动性。
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古镇裕民养殖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年出栏肉羊1.2万只,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直供西安、北京市场,带动户均分红1.2万元。2023年启动的山地苹果提质增效工程,更使苹果亩产从800公斤提升至1500公斤,印证了“搬新家”与“兴产业”的协同效应。
五、未来挑战与优化路径
当前小区面临老龄化率攀升(已达23%)与社区服务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建议借鉴“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建立以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积分兑换机制。同时需警惕“二次空心化”风险,监测数据显示18-35岁青壮年外流率仍维持在28%,应通过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吸引人才回流。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可依托吴起县智慧城市平台,构建社区管理大数据系统。通过接入陕西省“秦务员”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低保申请、医保报销等23项服务“掌上办”,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议将合沟经验提炼为《移民社区建设标准》,为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
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微观缩影,合沟移民小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物理空间迁移到社会关系重构的深刻变革。其以“空间再造”触发“发展引擎”的实践表明,移民安置不仅是居住形态的改变,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塑。未来需在社区韧性培育、文化认同建构等领域深化探索,让更多搬迁群众在“此心安处”实现从生存到发展的跨越。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