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移民吗
1. 政治与军事合作的背景
在二战期间,德国曾与中东地区的势力合作,但这种合作建立在共同反对英法殖民统治的基础上。例如,伊拉克政治家拉希德·阿里·盖勒尼和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侯赛尼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主动寻求与结盟。则利用他们的反英情绪,组建了由士兵组成的“阿拉伯自由军团”(Sonderverband 287和288),以削弱英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这种合作更多是出于战争需要,而非对本身的认同或同情。
2. 种族主义框架下的工具化
尽管意识形态以雅利安人种优越论为核心,将犹太人、黑人等视为“劣等种族”,但并未被明确归类到这一体系中。例如,德国曾招募北非和中东的士兵,甚至吸收被俘的法国殖民地黑人战俘加入阿拉伯自由军团,但内部对黑人仍持歧视态度,认为他们是“准人类”。可见,的价值在于其军事用途,而非的种族观念发生改变。
3. 对文化的策略性宣传
宣传机器曾短暂地将教与反犹太主义结合,试图拉拢支持。例如,侯赛尼等人将的反犹主义与教义中的反犹情绪相联结,但这种做法仅是为了扩大反英同盟的意识形态基础,并未反映对本身的同情。
4. 实际政策中的矛盾与排斥
尽管与部分势力合作,但其种族政策仍对其他非雅利安群体(如黑人、混血儿)实施迫害。例如,1937年的“莱茵兰清除行动”中,德国驱逐或绝育了当地的黑人混血儿,以防止“污染”雅利安血统。这种矛盾表明,对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而非基于种族平等的认可。
5. 结论:利益驱动下的有限合作
对移民的“支持”本质上是战争时期的权宜之计。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并未改变,仅被视为对抗英法的工具。一旦战争形势变化或合作失去价值,这种脆弱的关系可能迅速瓦解。例如,阿拉伯自由军团在北非和苏联战场表现不佳后,很快被解散或投入次要战场。
综上,对移民的态度是策略性的利用,而非同情。这种合作建立在共同敌人的基础上,且始终受到种族主义的限制。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