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移民搬迁2017
2017年是银川市兴庆区移民搬迁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实践,这一年兴庆区以新创家园为核心载体,完成了来自西吉、海原、彭阳三县1094户4667人的劳务移民安置任务,标志着易地扶贫搬迁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的深度转型。这一工程不仅承载着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成为探索城乡融合、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试验田。
一、搬迁工程:从规划到落地
2017年的移民搬迁以掌政镇新创家园为主阵地,投入2.48亿元打造全区规模最大的劳务移民安置区。该项目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策略,建设75-90平方米移民住房1127套,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施工过程中,桩基检测等关键技术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如桩基检测工程通过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确保建筑质量,体现了对移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视。
搬迁过程中创新实施“一站式”服务模式,宁夏第一建筑有限公司等企业不仅完成工程建设,更在第二批移民入住时捐赠价值12万元的米面油物资,展现政企协作的温度。至2017年底,4667名移民全部完成身份转换,从山区农民转变为城市新市民,人均居住面积提升至25平方米,彻底告别窑洞生活。
二、产业造血:构建多元增收体系
产业培育是移民致富的核心抓手。兴庆区在月牙湖乡与新创家园同步推进“四园区一基地”建设,包括蜜瓜种植基地、红树莓产业园和肉羊养殖基地等。其中蜜瓜种植基地二期工程于2017年启动,建成后可带动3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红树莓种植面积达2189亩,盛果期亩产值突破6万元,形成“企业+基地+移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扶贫车间建设成效显著,月美制衣等10个车间实现“村头就业”,551名移民实现“送岗上门”。劳务经纪人制度培育出施建锋等典型代表,其组建的建筑队伍带动30名移民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印证了“劳务输出是铁杆庄稼”的发展理念。统计显示,2017年移民务工比例达94.03%,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突破65%。
三、社区治理: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新创家园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1094户划分为46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开展动态监测。通过建立“线上积分银行+红黄蓝榜”机制,将环境卫生、就业创业等纳入积分考核,累计兑换积分28.77万分,有效激发移民自治活力。社区党委牵头成立的劳务合作社,与26家企业签订长期用工协议,构建起“培训-就业-维权”全链条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突破,新建的掌政镇第一幼儿园实行城市优质园管理模式,解决160名儿童入学问题;卫生服务中心药物配备达250种,实现“小病不出社区”。针对移民文化适应难题,开展“黄河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32场,通过乡贤理事会调解矛盾纠纷87起,促进新老居民融合。
四、政策保障: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财政投入形成“四两拨千斤”效应,2017年整合扶贫资金3900万元投向苏银合作产业园等项目,创新“+企业+银行+保险”模式,为464户发放分红1670万元。金融扶贫发放小额贷款7177万元,覆盖1115户,贷款不良率控制在0.3%以下。教育扶贫发放补助132万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实施人畜分离工程改造圈舍232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5座,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20%。在月牙湖乡开展的滨河水体净化工程,将入黄沟道水质提升至Ⅳ类标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五、经验启示:乡村振兴新路径
2017年移民搬迁实践揭示,城乡要素流动需要制度创新突破。土地流转中探索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价入股”模式,使移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温棚反租倒包机制培育出38户种植大户,印证了“资源变资产”的改革成效。这些探索为2022年自治区出台《招商引资政策若干规定》中关于现代农业用地政策提供了实践样本。
数字化赋能成为后续发展方向,当前移民数据管理仍依赖人工统计,亟需建立涵盖就业、教育、医疗的智慧管理平台。研究显示,移民二代城市融入度较父辈提升42%,但职业技能匹配度不足30%,提示职业教育需与产业升级同步。
2017年兴庆区移民搬迁工程,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搬迁-安置-致富-融合”的全链条发展路径。数据显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前的2800元增至2020年的12060元,贫困发生率归零。面向未来,需在产业融合度提升、数字治理深化、文化认同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兴庆经验”。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